【綠色漂白】環保也分真偽?

Veggie gardening

Research shows ethnic minorities are often under-represented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Source: iStockphoto

每當談到環保議題,如何拯救地球生態,很多人的腦海浮現的畫面,肯定是一片綠柔柔的景象,又或者是碧海藍天。


綠色,是大自然中最常出現的顏色,綠葉繁盛,就會令人聯想到充滿生命力與希望。同時,綠色也代表了平衡、和平、療癒等意義;這也難怪眾多品牌都選用綠色作為環保產品的主要視覺色調。今日鐳射全方位張艾利和大家輕輕鬆鬆,用另一角度去講「環保」。
大家有沒有想過究竟近年流行的電動車如何節能和環保呢?而風車及屋頂的太陽能板,能儲存多少能源和節省電費呢?而當人口持續膨脹,新興國家經濟崛起,人類不改變固有生活方式的同時,又如可減低氣候變化為環境帶來的威脅呢?凡此種種疑問的確令不少人質疑究竟環保產品是否真正環保呢?

其實,製作風力發電的風車和太陽能板之過程,是否環保真的見仁見智。以太陽能板為例,其玻璃板由矽或沙所製成。但由於沙之雜質過高,遠不比石英純正。於是製作商開山劈石開採石英後,再與大量的煤合成為矽,來製成太陽能板。製作過程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根本毫不比化石燃料工業為低。政客及主流媒體不斷報道煤發電廠正關閉並由風力或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所取代,然而再生能源發電廠背後,依然依靠大量化石燃料所支撐。由於風力及太陽能過於受天氣因素所限制,可儲存的能源亦極為耗電,其效用根本被過份誇大。就連以綠色發電傲視全球之德國,至今依然有逾三份一主要能源來源為外國入口之石油,單以2017年便入口5,120噸煤,仍然極為依賴化石燃料。難怪俄羅斯限制向歐盟出口天然氣,令德國等歐洲國家叫苦連天。G7峯會,你們會有討論過嗎?

至於電動車亦有類似情況。通用汽車或Tasla等汽車製造商雖力銷電動車為「零碳排放」的運輸工具,聲稱極為環保!然而,其充電之電力來源跟其他原油或柴油車毫無分別,均是以原油或天然氣等作燃料。整架汽車的生產,當中各種原料均經過開採的天然資源,增加大量碳排放而得來。Tasla等新興企業,生產電動車及太陽能板等仍然極為依賴傳統化石燃料及破壞自然環境,以環保及綠色產業作為行銷綽頭,是否有點自欺欺人?
礦泉水品牌FIJI Water選擇將品牌打造成「取之天然,回饋天然」的純淨飲水,並強調其成分和來源都是來自原始生態系統,零化學污染與工業荼毒。但仔細分析FIJI Water的包裝,一片天藍色包裝配上悠然深谷,再來畫龍點睛加上一朵斐濟的朱槿,令消費者不自覺就將其跟環保和零污染作出聯想,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據material science方便的專家指出,裝水用的寶特瓶需要450年才會分解掉。而平均一瓶裝水有4969公里的碳足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斐濟有47%的人是沒有乾淨的水可以飲用!商品透過全版的大自然包裝,可以看出商人在「Green Washing」上頗有策略,並試圖將企業形象營造成為綠色環保而戰的公益形象。

什麼是Green Washing?最早期出現這概念是90年代,知名的左翼雜誌Mother Jones將這個標題推上國際舞台。直到現在,他們仍致力揭發各種鮮為人知的企業幕後故事。Green Washing就是指企業、政府、或組織宣稱自己對環境保護的實踐作為,但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且利用行銷包裝企圖掩蓋事實,或誤導民眾往錯誤方向聯想。

如何避免被「Green Washing」?以下是幾種常見的Green Marketing手法:

  • 籠統的概念:通常使用環保、純淨、天然等虛浮的字眼。
  • 暗示性圖片:通常會放上跟大自然有關的照片或圖片。
  • 不實比較:強調自家使用的特定原料極為環保。
  • 缺乏佐證的標語:譬如「我們的成份最值得信賴」、「全世界最乾淨的製造過程」
  • 花巧的化學成分:先來幾套消費者看不懂的高級化學程式,作為一種gimmick。
當然並非每家企業都有Green Washing的傾向,身為消費者也同樣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購買前了解產地相關背景,或該品牌的相關歷史,才不會成為Green Washing的無辜羔羊。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MeWe 專頁Twitter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廣播機構,SBS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多語種媒體服務,為全體澳洲人提供資訊、教育性及娛樂性內容,並與此同時反映澳洲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