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期+超低實質利率環境】澳洲樓市及經濟快現泡沬爆破?

Source: Shutterstock
澳洲儲備銀行本周維持利率於3.6%不變,但有分析擔心,隨著澳洲再次進入超低「實質利率」年代,正將樓價和股市再推至歷史新高,泡沬經濟已或近在咫尺。有投資理財師向本台表示,擔心在樓市泡沬與民生之間,儲銀在息口調控上或進退為艱。
主持
再次歡迎大家收聽我們SBS早晨廣東話節目。隨著儲備銀行今個星期在議息會議上,繼續維持利率在3.6%不變;所謂「實質利率」,即是現金利率減去實際通脹率,目前已接近零。有專家擔心,情況正默默鼓勵借貸活動激增,並帶動樓價繼續飆升。有部分經濟學家甚至認為,除非儲銀採取更強硬的加息政策,否則樓市或會更差。今天在節目裏,梁焱剛請到 Ginkgo Private 的投資理財師曾耀韜(Max)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亦看看目前情況會否對樓市帶來長遠影響,甚至是否已見泡沫跡象。Max,你好。
曾耀韜(Max)
你好,Ivan。
主持
儲銀決定維持利率不變。現在我們是否已進入所謂超低實質利率的時期?你認為這個情況是否真實存在?
曾耀韜(Max)
我們先解釋一下甚麼叫「實質利率」:就是現金利率和通脹率相減後的結果。譬如現金利率約3.6%,而最近數據顯示通脹約(低於)4%;兩者相減,實質利率(近零)。也就是說,你把錢放在銀行可能有3.6%的年回報,但實際購買力在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意欲被刺激,借錢投資或借貸,就變得更化算。和歷史比較,這是否屬於超低時期?我們可以看一些數據:在澳洲,1985年至1991年,通脹約6%至8%,央行利率曾可達到約27%;當時的實質利率相當高,約6%至9%。在任的 Paul Keating(保羅·基廷)推行經濟緊縮,強硬打擊通脹,把通脹壓下來之後,1992年至2000年進入澳洲所謂的「黃金時期」;那時通脹維持在2%至3%,利率在4%至7%之間,實質利率相對健康,約2%至4%。其後2001年至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大致維持相若水平,澳洲經濟表現理想。到2008至2009年金融風暴,為刺激復甦,央行把利率降至約1.5%至2.5%,屬歷史低位。幸而當時通脹亦低,使實質利率大致在0%水平。房價在那段時間不斷飆升,因為刺激了借貸與投資。這和現在的時期有點相似。至2020至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市場曾出現前所未有的近0%利率(數據較特殊,參考性較低)。疫情後則出現通脹爆發,通胀率達6%至7%;政府在兩年間連續加息十多次,把現金利率拉高至逾4%。但兩者相減後的實質利率仍偏負,資產投資與信貸不斷上升。現在通脹率回落至約4%,現金利率亦約4%,相減約為0%,因此可以說是歷史上最低的實質利率時期之一。
主持
實質利率低,加上政府將在10月推出只需5%首期的安排。不少分析擔心這或令樓市失控。你覺得會否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曾耀韜(Max)
我個人理解,這其實是多種特殊因素造成的惡性循環。政府在這個時間點推出5%首期計劃,其政治意義大於實際經濟意義。澳洲央行處於尷尬位置:一方面見到澳洲家庭的負債比在全球屬高、生活成本與通脹俱高,家庭即時支出壓力沉重;央行想減息以免壓垮家庭,但一減息便會刺激樓市上升。政府這個5%計劃與降息效果有點相牴觸——不至於說是開倒車,但確實幫不上忙。
主持
大家都在猜測有機會減息。會否更推高樓價,造成泡沫?
曾耀韜(Max)
若任由情況發展下去,我覺得會有泡沫化風險。其他國家在高增長、即使名義利率高但實質利率為零的環境下,亦曾出現類似情況。關鍵要看政府與央行下一步怎麼做:是任由發展,還是出手控制。政府當然不想樓價泡沫,也不想樓市硬着陸。加息對樓市影響很大,但其主要目的仍是控制通脹;央行的通脹目標區間為2%至3%,目前仍高於其可控標準。若見通脹持續,央行一定會出手壓低;但同時會擔心對樓市的衝擊,因為澳洲家庭收入的負債比約188%。在高通脹環境下再加息,普通家庭壓力會倍增,確實不易。
主持
息口調控以外,政府會否還有方法,處理目前樓市趨向泡沫化的危機?
曾耀韜(Max)
我們經常說加息、減息,那是貨幣政策,是政府調控經濟的一大方面。另一大方面是財政政策,還有監管部門可用的宏觀審慎工具。除了央行之外,例如有 APRA(澳洲審慎監管局),可以做很多事影響信貸與投資流向。以往經驗顯示:APRA或會收緊房貸審批標準,要求銀行在批出貸款時進行供款壓力測試;例如借貸利率為5%,審批時要加2%至3%的壓力測試利率,通過才可批貸。如再收緊至加4%或5%,便可能卡住很多申請,變相收緊放貸數量。另亦可限制銀行批出的投資物業貸款比例,不讓投資性放貸過高;或提高投資貸款審批難度,並要求銀行增加風險管控。這些措施相當於變相收緊,能與央行的貨幣政策雙向配合。
主持
你們覺得未來是否真的有機會,政府會收緊剛才說的壓力測試?
曾耀韜(Max)
見到 APRA 已經放風,正考慮這樣做。而且回看2014年至2019年,情況與現在類似:實質利率很低、樓價增長厲害、央行不敢加息,怕推倒樓市。那時 APRA 出手,收緊了不少投資房貸的審批標準。因此在類似情況下,APRA 再度出手,並不奇怪。
主持
剛才也提到是個兩難局面。等候上車的準買家,希望用到政府5%首期的首次置業計劃;但若同時收緊壓力測試門檻,即使有安排,他們也未必容易借到錢。是否等於繼續這樣發展,受惠的未必是最需要上車的人?
曾耀韜(Max)
這正是我對政府今次5%計劃不太同意之處:針對性不足。政策在不同地區設有價格上限,但未見更精準的導向。5%首期這個想法本身不是不好;但需要更精準,而非一刀切普遍推行,否則反而推高房價,令真正需要入市的人更難入市。
主持
多謝 Max 曾耀韜帶來詳盡分析。再提醒大家:以上內容屬一般性資訊,並非具體建議;如欲了解與個人情況相關的準確資料,請諮詢專業意見,向你的財務顧問或理財會計師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