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導指,最大AI企業加速融資,令企業債券相對政府債的利差由約五十個基點擴至接近八十個基點,市場亦關注整個企業的槓桿與融資成本是否上升過快,甚至有指AI股已踏入「泡沬爆破初期」。
投資公司ETF Shares行政總裁文志豪(Cliff Man)向SBS廣東話【寰宇金融】節目表示,七周內發債二千億「超出預料」但並非「不能處理」。
詳盡錄音:
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借入一千八百四十億美元,市場是有點驚訝。
「目前其債務對資本比率,大概介乎6至27%。簡單說,每一元資本大概借到六毫至兩毫七。」
「但相對他們的營運現金流合計約為三千四百億美元,基本可支撐在人工智能上的資本開支;只是他們並非全用自家現金,部分會以發債籌資。」
「所以借貸數字雖大,但未見立即問題。」
他亦解釋,利差從以往的50升至80個基點,亦並非一個驚人數字。
「利差是相對政府債券的溢價。若在美國發債,就對應同年期美國國債;在歐洲則對應歐洲國債。」
「目前提到(AI巨頭債務的)利差由五十至八十個基點,即若政府利率是四釐,這些公司或要付到四點八釐,融資成本較過去四點五釐為高。」
「不過這水平不算離譜,這些公司在美國本土發債成本約四至五釐(視年期而定),在歐洲約三至三點五釐。」
「以一千八百四十億美元乘(最大的)五釐計,他們每年利息約九十二億美元,約佔現金流的十至十二百分比左右。」
數字雖然不小,但亦未至於驚人。
外界以「泡沫將爆初期」來描述當前的 AI 融資熱度。但Cliff認為,現階段下定論為時尚早,但風險指標確實值得關注。
「說爆破初期為時尚早。風險指標不是沒有,例如利差若持續走闊,利息支出會過大。」
「其根本問題是人工智能最終能否成功商業化──人們是否願意付費,用 AI 取代部分工序或提升效能;會否遇上瓶頸而放緩?」
Cliff亦進一步解釋,這些巨頭級公司市值以兆計,除了發債,亦可配股集資,降低槓桿,其他資本較少的公司亦正用其他方式降低實際開支。
「至於非巨頭,例如 OpenAI,現時收入約二百億美元,但所需算力龐大,難以大量發債,亦會採用更創新的做法。」
「據稱輝達考慮投資一百億美元、又與軟銀探討合資提供服務,並與超微(AMD)達成協議取得算力,而毋須一次過投放大筆資金。」
Cliff亦指,這些做法提示市場,除了不斷舉債,亦可借助上游與下游的資金與算力來調整結構。
Cliff認為,如果 AI 相關服務確實帶動雲端與平台收入,現金流可望進一步支撐資本開支;但一旦需求放慢,便可能出現投入與回報失衡。
「剛才說現金流暫時足以支撐,但需求(如電力與算力)亦正在擴大。」
何時新增現金流無法應付新增資本開支,便是(風險的)關鍵。
「若AI的股本動能,從每年三成多的增長、回落至二成甚至一成,以當前估值計算,股價或面臨回調壓力。」
但Cliff亦提醒,回調不等同「系統性風險」,但以下三類資金可能會更受壓:
- 投向早期專案、等待變現的風投資本;
- 大型機構與主權基金等中長期資金;
- 直接或間接為AI提供信貸的銀行體系。
若有投資者現階段仍想投資入AI股,有何注意事項?更多詳情請收聽足本錄音。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