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多個國家正在開會討論一項《生物多樣性公約》。目前在日內瓦舉行的為期兩週的會議是為召開一次聯合國重要會議做準備的,這一會議將試圖達成一項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際協議。
全球的動物、植物和菌類都由於棲息地喪失、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而受到威脅。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執行秘書伊麗莎白·馬魯馬·姆雷瑪(Elizabeth Maruma Mrema)表示,新冠病毒可以追溯到人類侵佔自然環境的方式上。
“很明顯,新冠病毒表明了生物多樣性對我們人類以及對地球良好環境的重要性。由於農田不斷開墾、棲息地的破壞、森林砍伐……所有這些都導致人類向大自然或者動物棲息地逼近,我們榦擾了他們的和平。結果,對動物無害但對人類有害的病原體傳染給了人類。”
會議的一個目標是保護和留存世界上至少 30% 的土地、內陸水域和海洋,以防止棲息地的喪失、人類和商業對自然的過度開髮以及因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而催生的病原體的出現。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位於南囌丹西南角西赤道州的班甘蓋野生動物保護區。護林員在保護區巡邏,以阻止偷獵者進入併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
自 2018 年囌丹籤署脆弱的和平協議以結束長達五年的內戰以來,由於缺乏資源和偷獵增加,護林員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
缺乏工作機會正在驅使人們為了錢而殺害動物。
克萊門特·班貢達(Clement Bangunda )為世界上厤史最悠久的國際保護組織“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auna and Flora International )工作,這個組織在南囌丹幫助野生動物部保護南囌丹的公園。
“他們正在破壞天然河流,迫使動物逃離,他們正在焚燒森林,不必要地焚燒,這些行為正在影響環境。”
芬蘭拉普蘭的牧民已經看到氣候變化改變了天氣模式併影響了牧群的食物供應。
在北極圈內數十公裡處,馴鹿牧民安妮·奧利拉冒著危險在零下 25 度餵養她的鹿群。
她的家人放牧馴鹿的時間超過了現有記錄,至少有九代人。她說氣候變化使馴鹿處於危險之中。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專家指出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五個驅動因素,它們分彆是:土地和海洋利用的變化;通過農業等活動進行的不可持續的開髮氣候變化;污染;以及外來入侵物種擴散到新的棲息地。
他們表示,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也間接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伊麗莎白·馬魯馬·姆雷瑪說現在必鬚寀取行動,否則為時已晚。
“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因為現在每個人都在談論“哦,我們生病的原因是因為動物,所以我們需要小心。” 反過來,我們也知道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主要是由於我們對自然的行為造成的。所以基本上來說,每個人都對改變我們的行為負有責任。是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嗎?是我們的消費,我們的生產嗎?所有這些都必鬚改變。”
因為新冠病毒,在日內瓦舉行的為期兩週的會議推遲了兩年。這次會議將是幾個月之後在中國舉行的主要會議之前的最後一次這類會議。將在中國舉行的大會目的是要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達成一項國際協議。
但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全球糰結的任何前景都可能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