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大意義】地球心跳26秒一次

Earth

Source: Pixabay / Pixabay/ColiN00B CC0

每隔26秒,地球正以一種難以察覺的節奏脈動著,一種低頻的震動,像地球自身的心跳,猶如人類一樣,令到科學家著迷,想要解開這個深層的奧秘。


這種被稱為地球深處的心跳;柔和、有節奏,但又令到人類無法察覺及感受。

每 26 秒,微弱的地震顫動從地殼深處發出,不會摧毀城市或造成傷害,但這些振動持續不斷,引起了全球地震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的興趣去研究。

最早發現地球每 26 秒顫動的現象在 1960 年代。

地球每 26 秒的顫動相信非災難的預兆,不過是一個引人關注的提醒,提醒著大家地球內部的節奏;當然由於技術未夠先進,在海底深重複著的顫動是一個迷團。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數據的精細化,未來的研究或許能夠最終解釋這個脈衝的起源。

根據《Discover Magazine》的報道,地球像脈搏一種樣顫動的歷史始於 1960 年代初期,一位名為 Jack Oliver 的地球物理學家,利用當時簡陋的地震設備,發現了地震圖中一個異常的節奏信號。

他確定這個信號的來源位於赤道大西洋,並發現似乎是週期性的,在一年中的特定時間變得更加明顯。

對於當時而言,這是一次革命性的發現,可惜當時地震技術的局限性,這個信號無法完全得到驗證,只能夠成為科學上一個引起好奇心的話題,之後幾乎被遺忘了好多年。


科羅拉多大學研究證實地球的節奏性顫動

直到2005 年,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研究人員重新再對這一奇特現象的興趣。

地震學家瑞茲沃勒(Mike Ritzwoller) 與其他學者,使用更敏感和先進的設備,檢測到了每 26 秒精確出現一次的相同信號,並且成功確定其來源為西非海岸外的幾內亞灣 (Gulf of Guinea)。

瑞茲沃勒對於這種一致且持續的現象非常好奇,強調了這種像脈搏一樣的顫動具有獨特性,與典型的地震活動不同。

因為地震活動通常是不規則且由事件觸發的,但今次的研究發現顫動極其均勻,並且似乎與地震或板塊運動無關。

於是科學家提出了兩個解釋的假設:

海洋波浪共振

其中一個較為有力的理論是,來自海洋波浪拍打大陸棚的持續振動會產生這樣的脈衝。該理論認為,當大浪衝擊陸地的淺水邊緣時,會施加壓力,進而在地殼內產生微弱的地震信號。

這有點像在長桌子的一端輕敲一下,然後在另一端感應到震動。

這一解釋與信號在季節性增強,尤其是當海洋波浪較高時的觀察相符。

聖多美(São Tomé) 附近的火山活動

2013 年,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提出了另一個假設:火山活動所引起。

聖多美位於幾內亞灣的博尼灣(Bight of Bonny)中的火山島,被研究人員認為是地質活躍的區域,且該島靠近信號來源,增加了這一假設的可信度。

不過到目前為止,尚未確定顫動的火山起源,亦沒有與顫動節奏一致的火山爆發或岩漿流動現象。

結果科學家仍然未解地球26 秒心跳之迷。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