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是喜歡涼冷天氣的菜,適合低溫生長不耐高溫,在澳洲2月底、3月份正適合播種。
萵筍從播種到小苗大約一個多月,小苗移栽到收成大約兩個月,前後差不多100天便可收穫,是後院的明星菜。
種萵筍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包括:萵筍長得細長,失去食用價值;根莖開裂、腐爛等。確保好收成的關鍵是控制好水和肥。
1 播種育苗
萵筍苗期比較長,要一個多月。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萵筍一般寀用先育苗移栽的方法,少佔用菜床時間。
播種萵筍之前,最好把種子放在冰箱冷藏室進行低溫催芽兩天。播種後要保持苗床的濕潤,出苗後用廚餘水、雞糞水施肥,最好再用0.1%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追肥1~2次,促進幼苗生長。
READ MORE

秋播秘诀之如何提高发芽率和成苗率
2 整地施肥
萵筍對土壤酸鹼性反應敏感,適合在微酸性的土壤中種植。因此在準備種植萵筍的地時,只能少量撒石灰除菌驅蟲。
萵筍的根系淺,吸收能力弱,需要比較多氧氣。種植萵筍應選擇地勢高不易積水的地方,使用透氣疏水的砂壤土,同時添加豐富有機質做底肥,這樣才有利於萵筍根系生長。
3 定植
在苗齡25~30天,長出4~5片子真葉時可對萵筍進行移栽定植,定植的行距一般在30公分左右,定植時間可選陰天或下午4時以後。
小苗有多也可以提高密度移栽,等長到比較密時通過間苗(拔除一部分幼苗)達到30-35公分間距。間下的幼苗可以先吃,嫩萵筍的味道比長大以後還好。
4 田間管理
澆水
在定植後,立即澆定根水,定植後2天後澆施一次水肥,促進緩苗。
早期水分不宜太多,保證土壤濕潤即可,促使根往下生長。後期萵筍膨大需要水分多,要增加澆水量。但澆水量要注意均勻,不能一下子太多,尤其聯系下雨天會引起肉莖開裂。
施肥
通過合理水肥,讓萵筍在生長前期葉面積迅速擴大、後期肉質莖橫向膨大是取得高產和好品質的關鍵。
移栽後整個生長過程中氮磷鉀肥的比例是:早期氮肥多過鉀肥,中期氮肥和鉀肥差不多,後期接近寀收萵筍肉莖快速膨大需要更多鉀肥,鉀肥比例要多於氮肥。
READ MORE

【我的花园,我的菜地】秋播秋种正当时,想要丰收咋准备
隨著小苗長大長高葉子增多形成蓮座。但太多葉子影響通風透光,為了爭取更多陽光萵筍會拼命往上長成細桿型。這時候需要把下半部葉子摘掉,便於通風透光以避免高濕度環境下細菌繁殖引起肉莖腐爛。摘下的葉子不要扔是非常好的食材。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要矯枉過正摘掉太多——葉子是光合作用產生營養的器官,摘掉太多葉子就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供給萵筍莖長粗。所以最好掌握不摘掉超過一半高度的葉子。
5 抽苔
為有效抑制苔的抽長和增加莖重。生長後期抽苔時,可將嫩莖分化出的花苔摘掉,促進莖繼續生長。
6 寀收
萵筍可分批移栽,陸續寀收,可在定植後45天以半成株上餐桌,而且莖葉都可食用。最好是心葉與外葉平齊或剛現花蕾時寀收。
READ MORE

解读澳洲
READ MORE

【我的花园,我的菜地】澳洲地大土肥为啥还要无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