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一個君主立憲制民主國家,現任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
而澳大利亞聯邦總督,就是國家元首在澳大利亞的代表,根據《澳大利亞憲法》代替君主行使職權,但不過問澳大利亞政治。
但是,當我們談及澳大利亞聯邦選舉時,選民選出的是聯邦議會。聯邦議會是代議制民主國家的標誌之一,是澳大利亞的立法機關,它們制定管理澳大利亞的法律。
澳大利亞的議會
選舉時政評論員許耀漢律師介紹表示,澳洲之所以選舉的是總理而非總統,是因為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實行威斯敏斯特體系(Westminster),而非總統制。
而澳大利亞的議會分成上下兩院即參眾兩院,在大多數事項上,參眾兩院享有相同的立法權。
“英國的議會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上下兩院其實它的功能基本上是有互相制衡的作用,”許律師說。
參議院又稱上議院,有76個議席。眾議院則又稱下議院,有151個議席。而上下兩院的稱呼也沿襲自英國的歷史傳統。
“這又是一個英國的傳統,甚至我們這裡的議會都是這樣設計的,通常是有上下兩層,眾議院是坐在樓下的,所以叫下議院,而參議院是坐在樓下樓上的,所以我們叫upper house和lower house,是這麼翻譯過來的。” 許律師解釋。
但是,參眾兩院的選舉過程和職能都有所不同。
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高佳解釋說:“最簡單的就是時間上不同。一個眾議員,三年就要選一次,而參議院則最長可以六年(選一次)。當然中間會也有選舉改選的時候。”
他解釋說,在這種標準的兩院制中,眾議院的功能,主要是用以決定佔多數席位的黨派,佔多數就能入主政府。
同時,高佳教授也表示,參眾兩院也有互相制約的作用。如果需要通過一份法律,則需由眾議院先行推動,在眾議院通過之後再送達參議院。如果參議院駁回,則改該法律依舊無效。
除了立法過程,兩院的選舉方式也體現了這種制衡。
眾議院由選區選民選出。高佳教授說:“在眾議員選舉中,你將投票選出一個人,代表你所在的地理區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選區。當選者就是眾議員。候選人必須在選舉中獲得超過50%的選票,才能贏得席位。”
眾議院的151個席位,是以人口為基礎劃分給各州和領地的。這就意味著,人口越多的州,眾議員席位也就越多。
“比如西澳是澳洲最大的一個州,但是它人口較少,只有250多萬人。但比如說像在新南威爾士州,它相對來說地方就比西澳小很多,可人口卻是西澳的大概三倍左右或者更多。”許律師解釋說。
“這種情況下,用人口來劃分的話,你會發現在新南威爾士的選出來的議員的人數就遠遠的大於西澳的人數,”他解釋,在議會決定政策時,就會導致人口大州總能做主導決定。
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參議院的作用就在此凸顯出來。
在一個法律通過之前,需經過參議院的二次審查和辯論,才能決定是否通過,許耀漢律師解釋說。而所有的州,無論它們的大小或人口多少,在參議院中有平等的代表權。
聯邦參議院共76個席位,每個州選舉出12名參議員,而首都領地和北領地則有2個參議院席位。候選人必須獲得指定的選票配額,才能代表他們所在的州或領地當選。
不論土地面積,不論人口多少,“每一個州它的利益和權利就得到了製衡了,”許律師說。

Australian Opposition Leader Anthony Albanese (left) listens to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Scott Morrison during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Question Time. Source: AAP
選區對選舉的影響
由於眾議院按人口分配,當一個州或領地的人口發生變化時,眾議院的席位就可能會跟著改變,即 “選區的重新分配”。
高佳教授表示,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的重要職能,就是根據人口變化改變選區的劃分。而這很有可能會對選舉結果產生重要影響。
由於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AEC)重新劃分選區,會打亂原有選區的人口組成。
“比如原來是自由黨控制的選區,但重新劃分後,劃入了很多支持工黨的選民,” 高佳教授解釋說,這就可能影響大選結果。
他說,這樣的情況在2007年就出現過,“2007年悉尼的大選,就是原來霍華德(John Howard)總理的選區,最後把霍華德總理給選掉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選區的重新劃分。
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Amy Lu表示,本次聯邦大選也將涉及到選區的重新劃分的問題。
“在2022年聯邦大選中,維多利亞和西澳都有重新分配的選區,也就是說這些選區的分邊界劃分會與以前不同,居住在維多利亞或西澳的選民,可能要為與以前不同的席位投票,或者你以往投票的地點,現在可能劃分到別的選區裡了。” Amy Lu表示,變更的詳情詳細情況可以訪問aec.gov.au。
澳大利亞總理的產生
在大選中,如果一個黨派在眾議員中獲得的席位超過半數,那麼這個黨派就會成為執政黨,其領袖通常會成為總理。
但有趣的是,這並不是憲法明文規定的,而是根據慣例和習慣的約定俗成。
如果沒有某個黨派能夠取得絕對多數席位,那就會出現懸峙議會(Hung Parliament)的現象。
例如,在2010年的聯邦大選中,當時的執政黨工黨和在野黨自由黨取得了相同議席,都沒有拿下大多數席位,這齣現了七十多年以來的首個懸峙議會。
而澳大利亞首位女總理朱莉亞·吉拉德(Julia Gillard)就是在這次懸峙議會的背景下誕生的。
高佳教授介紹說:“因為當時選舉完之後,結果出來之後,好像是用了一個多星期,”直到最後,工黨依靠三名獨立議員和一名綠黨議員的支持,才以一席之差上台執政。 ”
同時他也表示,懸峙議會的情況下,也可以宣布重新進行大選。但由於代價高昂,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Scene of a debate session in Australian parliament. Source: https://peo.gov.au
前後排議員的區別
許耀漢律師表示,簡單來說,前座議員是有官職的。
也就是說,擔任部長或影子部長的議員,坐在議會前排,即前座議員;而其他的議員坐在後排,就是後排議員。
“假如(議員)選上了,沒有一個官職,基本上在議會裡就是提出他的意見和辯論和投票。同時他遇到民意要傳達的話,他可以在議會裡發言。但是這些發言也好,反對也好,投票也好,或者是做任何動作都好,它不能夠決定政府是怎麼去施政,這個政策是怎麼制定,是由政府和他的部長所來決定。” 許律師解釋說。
而部長們,也就是議員裡的前座議員們坐在第一排是因為他們需要進行答辯,“因為議員可以發問,前座的議員就必須要站出來回答。”
同樣的,反對黨也一樣有前座議員的後座議員之分。 “假如在在野黨,我們叫影子部長(shadow minister)。沒有施政的權利,但是因為他有某一個職能,假如他所在黨派贏得大選,他就成為正式的部長。”
而議會的就坐順序也有講究。
許耀漢律師介紹說:“澳洲的議會設計都是U型的坐法。所謂的U型就是它左邊和右邊兩邊,它是會坐著執政和在野的兩黨。”
而中間因U形而彎曲的地方,則是中間席位,坐著既不屬於執政黨也不屬於在野黨的中立議員(Crossbencher)。
許耀漢律師表示,這些中立議員也有重要的作用,“假如執政黨有一些議員沒出席,而這些Crossbencher假如都站在反對黨的這一邊的話,也許就因此讓某個法案不能通過。”
在澳洲,選民們經常聽到的黨派之一就是自由黨,而澳大利亞自由黨和國家黨自1922年以來都是聯盟關係,我們經常聽到的“聯盟黨”。目前澳洲的執政黨,就是這兩個黨派的聯盟。
另一個主要政黨是工黨,工黨目前是在野黨。還有一些其他的較小的黨派,比如綠黨、民主黨、一國黨等等。
大選在即,各黨派都有各自不同的政策和主張,還需選民在大選之際,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時根據自身進行判斷了。
2022年聯邦大選定於5月舉行,關於澳大利亞政治與民主選舉制度,您了解多少呢?在澳大利亞這個年輕的國家,政治歷史之久,甚至要早於1901年聯邦成立的時間點。實施已逾百年的撥票制度,由何而來?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這個獨特的製度曾如何影響政權更迭?獨立的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如何運作、確保其在選舉中的絕對公正性?參眾兩院如何各司其職? SBS中文普通話節目推出六集系列播客《澳洲大選解讀》,以多種聲音、多元視角,深度剖析聯邦大選六大關鍵議題。
READ MORE

澳洲大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