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末,美國及以色列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職,引起不少人感到奇怪。令人疑惑不解的原因,是因為教科文組織一向給予人的印象是一個不會引起爭議甚至任何攻擊性的組織。教科文組職的全名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1945年成立;主要的工作是推動保護世界上的文化及自然遺產。目前,全球逾1,000處地點被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當中包括澳洲的大堡礁及烏魯魯卡塔楚塔國家公園。究竟教科文組織如何得罪了美國,令美國決絕地與這個富有意義的組織斷絕關係?
不少人將美國這個決定與被譽為「狂人」的特朗普扯上關係,但卻不能完全將責任歸咎在他身上。事實上,這次「反目」可以追溯至2011年,教科文組織185個成員國以107票支持、14票反對、52票棄權、12票缺席,通過將巴勒斯坦納入成為正式會員。當時美國及以色列都表示反對,而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領導的美國政府,隨即終止向組織繳交會費。隨後,教科文組織在2013年決定終止美國在組織內的投票權;即是說,美國早就失去在組織內的權利;特朗普上週的決定,只是正式確切地將美國退出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組織。
當然,根據美國媒體的分析,特朗普這個決定是為了延續其「美國優先」的政策,繼他放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的相關談判、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又威脅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美國如今宣佈退出教科文,同樣可謂是「特朗普效應」的一部份。對於特朗普而言,聯合國教科文組職是一個容易針對的目標。除此以外,有人猜測,美國選擇在這個時候正式退出教科文組織,部份原因是因為該組織正在遴選新一任總幹事,而目前呼聲最高的卡塔爾代表並非美國及以色列屬意的人選。
諷刺的是,這個組織是美國當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份協助建立的。然而,教科文組織被視為「針對以色列」的確是問題的根源。教科文組織曾經譴責以色列在西岸及耶路撒冷東部的行動,又在去年通過議案,對耶路撒冷聖地遺跡用上穆斯林的名稱,被以色列批評指無視了聖地與猶太教的歷史關係。而今年教科文組織再宣佈,把希伯倫舊城區列為巴勒斯坦瀕危世界文化遺產。種種事件均惹來美國及以色列的反對。美國政府批評教科文組織帶有「反以色列偏見」,宣佈在明年12月底正式退出組織,但計劃繼續以觀察員身份,在組織內發聲。至於以色列,亦表示歡迎美國的決定,並指「歧視以色列需要付出代價」,形容美國這個決定是標誌聯合國的「新時代」,以色列亦將會著手準備退出組織。
其實,教科文組織除了推動保護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同時亦支援各國教育事務上的發展,以及協助成員國利用科學知識推動可持續發展,應對社會及道德挑戰。目前,組織主力於非洲及性別平等議題,同時亦致力維護新聞自由,並且倡議墮胎、婚姻平權等自由。無疑,這些議題對國際社會而言相當重要,但這些議題與教科文組織有否直接關係,卻存在疑問。有人甚至質疑,此等議題是否應交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等其他組織處理較好。事實上,在1984年,時任美國總統列根指責教科文組織政治向左傾斜,並在財政上不負責任,因而決定退出教科文組織。及至2003年,時任總統喬治布殊才重新加入該組織。
美國今次宣佈退出教科文組織後,中國與俄羅斯均對決定表示遺憾,又指會對教科文組織帶來影響;但俄羅斯則表明,對組織近來變得「太政治化」非常關注,希望新任領導可以改善有關的問題。現時教科文正遴選新一屆總幹事,無論誰人當選,首要的任務都將會是為組織消除「政治化」的形象,並處理財政上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