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看更多內容

慶祝 SBS 50 周年
來自香港的Micky大約20年前來到澳洲。她憶述當年移民時,語言是主要障礙:「因為講廣東話的不多,我們英文不是很好,購物都有小小問題。不過在市場自己揀選,揀選後去付款,不需要用太多英文就還好。」
她坦言與香港相比,澳洲的生活環境變化相當大:「都是要慢慢適應......(困難)其實都要克服。澳洲很好,很多方面比如很多政府部門,都有翻譯給你,對我們英文不是太好的人是有很大幫助 。」
「初時也不知用甚麼途徑去尋工,但後期都知道原來Centrelink可以有介紹工作的途徑,是很幫助(移民)去適應這個社會,去幫你找適合你的工種。」

Micky感到澳洲越來越多元化,現時有不少茶餐廳可解鄉愁。 Source: Supplied
作為過來人,她建議新移民學好英文,更快融入澳洲社會。「其實很多華人機構有英文班等,適應比我們以前容易很多。其實來到這新環境,放膽去融入這社會、這社區是很容易適應,尤其是現在的澳洲真的很方便,各方面,很多地區都有華人貨品出售。」
「現在我發現(本地)有很多茶餐廳,多元文化的程度令我不再有離開香港很遠的感覺。澳洲生活是『家庭式』,有時去公園或海灘已經很開心。其實要用的錢不是很多,一班朋友一起煮一起食,已經可以很開心過一個假期。」
我覺得在澳洲很輕鬆,其實澳洲已經是我家。
另一位受訪者是來自廣州的巴士司機黃俊,他於2003年赴雪梨留學。作為留學生有一定英語基礎,但他坦言:「讀書時覺得澳洲的口音有點古怪,有點不適應。」
他認為在「語言藝術」方面,本地人也給他文化衝擊:「可能澳洲人說話比較直,而我們華人通常會繞一下。」
初來澳洲時,他主要透過擺在華人雜貨舖的免費報紙來獲取資訊:「找工作的時候,也會買一下報紙。」直到13、14年前,他從事職業司機,才聽說SBS電台並開始收聽,直到如今每次開工都會聽中文節目。
他直言SBS電台節目令他獲益良多:「這十幾年大家用互聯網比較多,我們國內來的會看微信。微信的內容多數是自己感興趣、針對性的、別人『餵』我看的,但聽SBS就全方位覆蓋,也緊貼澳洲生活,包括政府政策、福利和活動。」

黃俊(中)在澳洲經常參加大大小小的跑步和游泳活動及賽事,結識不少朋友。 Source: Supplied
他也相信,找到自己的嗜好,有助融入本地社群,比如他自己就經常參加跑步和游泳的活動和比賽。「我徒步時認識到很多朋友,一開始是徒步,後來變成跑步。這些活動又健康,又能認識人。」
我聽人說澳洲是「好山好水好無聊」,但如果你真的進入一個運動或者活動的圈子,就絕對不會存在這個問題。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