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丽:要不要给孩子买房子?

一群华人朋友聚会,通常三句话之内,如果不聊到孩子,一定会聊到房子。连这个周末的SBS广播,也是把两个话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期的新足迹热点,是一群网友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房子。(文/虞美丽,转载须经许可)

George Parents

Source: TV image

在这个话题下,大家讨论的“孩子”,有的将近成年,大多数还在上学,甚至幼儿园。

华人父母真是能变着法子焦虑的一族。

不错,房价是涨得厉害,不仅澳洲本地的房屋价格屡创新高;大洋彼岸的祖国大陆,也不断传来一个又一个靠房价致富的神话。

相比较国内把婚姻和房子直接挂钩的功利,我们澳村的群众们还是比较朴实的。不管是决定给孩子买房,还是准备帮助首付,华人父母们毫不犹豫的背后,基本是出于对房价上涨的忧虑,想对孩子们“能帮就帮上一把”。

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想法。

也不只我们华人。我还记得去年底的一则新闻里,越来越多的澳洲父母——包括华裔还是非华裔——在帮助他们的子女进入房产市场。 尽管在西方的观念里,父母和子女的财务通常是独立的,但是父母们在看到子女们有需要时,想施以援手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在这则新闻里举出的例子里,一直在强调着程序的完整——比如父母签署的馈赠声明;责任的划分——父母只出借首付或提供担保,子女需要明确自己的还款责任;子女的感恩——“(我们一起买房)是个有趣的过程,强化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刚刚在父母帮助下买了房的女儿如是说。

新闻中一再强调,父母在决定支持自己的子女之前,一定要寻求独立的财务和法律建议。

没错,“独立”两个字,在读这则新闻时,确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尽管一样出于关爱对子女伸出援手,但是我看到这些父母的姿态还是独立的,依然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准为主要前提;这和我们很多华人父母的那种责无旁贷,倾其所有的姿态,还是有所不同。

毫无保留的情感付出当然令人感动,但是换个角度想想,父母付出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期待同等的回报,潜意识里期待孩子们在将来也能,这样毫无条件地满足父母的需要?从而成为对子女的绑架?

而且这种”不说清楚就拿钱出来“的做法,以”一家人“之名糊里糊涂地搅在一起,是不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缺少界限感”的做法,是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

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一个听后感。写在这里是给自己提个醒: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明智的事情。

我首先希望能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有能力去独立,也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如果有一天ta需要我的帮助,我也会像帮助一个独立个体一样帮助ta,认真规划,合理付出,适度期待。

至于家族财富的传承是另外一个话题,建议您寻求专业的财务建议。(文/虞美丽,转载须经许可)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