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途 声音之旅
今年是SBS成立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它在记录社会和时代变迁、传递多元之声的同时,也融入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以超过60种语言向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区传递信息。
电波背后,有广大受众各自独特的人生轨迹。廖敏是众多听众当中的一位。SBS见证了她生活和工作的一些重要阶段。
廖敏是一名注册护士,现在悉尼儿童医院急诊室工作。2010年,她来澳大利亚攻读护理本科,毕业后在悉尼工作、定居。日前,她接受SBS中文普通话节目采访,讲述她和SBS的故事。
缘起很是特别,她第一次接触SBS是作为受访嘉宾。2015年,她初为人母,接受SBS电视台记者采访,探讨澳中两国坐月子文化的不同,也加深她对两地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当时记者来我家采访,做了一些交流,然后拍了一些视频。我特别感谢,因为它保存了当时我们家小朋友珍贵的婴儿时期的视频片段,”她说。
开始日常收听SBS普通话节目,是在2019年。廖敏说:“当时我从医院转到社区工作,所以我的时间就很规律,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五点下班。在路上一般要开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的车,上车时就准时打开电台收听SBS中文电台。”
如果错过,她当晚或第二天则会在手机应用程序上补听。
“我现在在医院上班的话,一般就是早上在家里,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收音机,然后在给家人准备早餐时收听。”
连线:疫情中传递专业信息
对廖敏来说,电台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成为和社区连接的桥梁。
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包括澳大利亚深受影响。那时众多医护人员在社区中积极承担责任、发挥专业所长。廖敏是其中一员。
2021年9月,她接受SBS普通话节目采访,传递公共卫生信息。
那时她被借调到西悉尼一家医院,刚开始那段时间正是西悉尼地区确诊人数井喷增加之时。她负责通过电话联系确诊者,当时每天要打电话远程照顾十几位居家隔离人士。
“当时我跟SBS中文(普通话)电台的记者聊了我们工作的内容,重点聊居家隔离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她说,那次采访让她“印象特别深刻”,“很感谢有这个机会,分享我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看法”。
听见社区 听见自己
收听SBS普通话节目多年,众多栏目中,廖敏尤其喜欢《我们的故事》系列。
通过《我们的故事》采访系列,我能了解到我身边的同龄华人朋友、他们在澳大利亚打拼奋斗的一些故事,非常励志、非常感人。廖敏
此外,汽车热线和园艺热线也是她喜欢的栏目,丰富其日常知识。
“可以帮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切身的事情……虽说我不太会种菜什么的,但是我时不时听一听,也能补充我的园艺知识,觉得挺有收获,”她说。
谈到节目吸引之处,她认为主持人的功力和素养很重要。她尤为喜欢早间节目的主持人,搭档默契,她说:“每次都是妙语连珠,非常幽默风趣,能够承包我一天的笑点……就是特别开心,听他们的节目,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听SBS中文广播电台”。
期待:更多“互动”和“创新”
作为SBS的重要组成部分,SBS普通话节目数十年来不断发展,也构成其独特而宝贵的历史篇章,与华人社区朝夕相伴,也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影响和改变。
“让我能够及时掌握一手的时事热点、关注到身边一些人或一些事,解决我们生活当中一些实际问题,所以特别感谢SBS中文电台陪伴我早上这一部分的时光,”廖敏说。
对于节目未来,廖敏希望能够增加主持人和听众的线下沟通交流,在社区中有更多面对面的互动。
采访结束时,她祝福SBS普通话电台继续不断创新,“为听众带来更多精彩节目”。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YouTube、X、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