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在悉尼市中心的一家人气餐厅 Kitchen by Mike,午餐时间的客人们尝到了澳大利亚餐桌上的一个新鲜事物:酸面包配上“培育日本鹌鹑肉黄油抹酱”。
这款抹面包的黄油肉酱中使用的鹌鹑肉,并不是来自农场,而是直接“在工厂里长出来”的,也就是“培育肉”,也有人称其为“细胞肉”或“人造肉”。
这背后,是澳大利亚初创公司 Vow 的技术突破。
他们通过提取极少量动物细胞,在生物反应器里为细胞提供营养,让它们自然生长成肉质组织。
Vow 是澳大利亚首个获得批准销售培育肉的公司,也让澳大利亚成为全球极少数允许这种食品上桌的国家之一。
Kitchen by Mike餐厅主厨迈克·麦克纳尼(Mike McEnearney)介绍说,这款培育鹌鹑肉与黄油混合后,风味浓郁细腻,“吃起来就像鹅肝酱(pâté)一样”。

Chef Mike McEnearney's popular sourdough bread is now being served with cultured quail compound butter at a restaurant in Sydney. Source: SBS
科技改变餐桌
将培育肉(cultured meat)称为“人造肉”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种肉并非人造肉或植物肉,而是真正的动物细胞,只不过生产方式从农场转移到工厂。
Vow 的首席执行官艾伦·丁斯摩尔(Ellen Dinsmoor)解释,该公司不是想模仿牛排或猪肉,而是创造全新风味,比如鹌鹑、袋鼠,甚至是更少见的动物。
这项技术最初诞生于科学实验室,但现在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
Vow 在悉尼的工厂外观看起来更像一家酿酒厂,里面是闪闪发光的不锈钢生物反应器,而不是试管和白大褂。

Vow's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Ellen Dinsmoor, said the company is not trying to replace regular meat, but is using unique ways to create new products. Source: SBS
“你可以想象成做奶酪时从表面舀起乳清(whey),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
公司刚刚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审批程序,终于获准在澳大利亚市场试水。另一方面,新加坡早在去年就成为全球首个批准销售培育肉的国家。
目前,全澳大约十几家餐厅已经上架了培育鹌鹑肉,月底预计将增至二十多家。
从高档餐厅到普通酒吧,这款“工厂肉”正悄悄走近更多澳洲食客。
环保与争议
培育肉支持者认为,这可能是未来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土地,减少水资源消耗,还能避免屠宰动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预测,到 2050 年全球粮食需求将增加约 60%,光靠传统畜牧业难以满足需求。
然而,质疑声音同样不小。
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客座教授保罗·伍德(Paul Wood)指出,虽然培育肉可以节省土地和水,但培育过程本身极为耗电,如果不依赖清洁能源,整体碳足迹可能并不低。
他还表示,培育肉的营养价值很难超过传统肉类,而高昂的成本更是普及的障碍。
此外,法国、意大利和美国部分州已经开始推动立法,禁止培育肉的销售。
担忧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品质、以及对传统农民生计的冲击。
有农民组织甚至称之为“弗兰肯斯坦肉(Frankenstein meat)”,抨击培育肉是“科研怪物食品”。
美味、风险与未来
尽管争议不断,培育肉行业的投资与技术创新仍在继续。

The animal cells are grown inside a large stainless steel tank in what Vow describes as a "nutrient-dense broth". Credit: Supplied / Vow
Vow 目前是全球仅有的三家获得销售许可的企业之一,要让更多政府、投资人和消费者接受,还需要时间。
该公司强调,培育肉并非要替代所有传统肉类,而是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比如过去根本不可能供应的稀有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