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尼娅·霍尔(Tanya Hall)是总部位于珀斯的心脏健康倡导组织 hearts4heart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她6个月大时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9岁时接受了第一次心脏手术。但在17岁时开始出现心房颤动的症状。10年后,随着这种症状逐渐加重才最终确诊并接受了治疗,从而改善了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塔尼娅只是超过50万名患有房颤的澳大利亚人之一。昆士兰心血管研究所(Queensland Cardiovascular Group)心脏病专家汤姆斯·沃尔特斯博士(Dr Tomos Walters)指出,心房颤动是一种终身性的、逐步发展的疾病。
心房颤动,也被称为 AF,是一种电信号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发生在心脏上方的心房——这是心脏充血的部分。这种紊乱会使下方的心室(即心脏的泵血腔室)出现高度不规则的收缩,从而严重降低心脏的机械效率。
沃尔特斯博士表示,AF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很大。
有些人完全没有感觉,有些人则因此生活能力受限,大多数人则介于两者之间。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晕以及疲劳感。
正是这种影响的多样性,让相关议题倡导者和医疗专家深感忧虑。
在澳大利亚,心房颤动已成为导致心血管相关住院的首要原因之一,每年带来的直接医疗成本约16.3亿澳元。
此外,AF 还与约四分之一的中风有关,并会显著增加罹患痴呆症的风险。因此,沃尔特斯博士将其称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更令人忧虑的是,约有30%的 AF 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来自吉朗、育有两个孩子的贾丝廷·马丁(Justine Martin)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确诊完全出于偶然。
马丁在2011年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MS),当时胸口有一种蝴蝶拍翅膀一样的感觉。马丁以为是 MS 的症状。后来因为严重头痛被送进医院,医生给做了心电图发现静息状态下的心率达到了每分钟155次,随后就被确诊为 AF。
倡导者们担心,那些尚未确诊的人也许会错失预防疾病恶化或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时机。
墨尔本霍姆斯格伦私人医院的心脏病学专家艾米莉·科切特博士(Dr Emily Kotschet)指出,有些出现症状的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感受其实来自心脏。
她指出,女性尤其容易忽视相关症状,因为女性的心脏病症状往往有别于男性。女性通常不会出现典型的心悸表现,她们更可能感到呼吸急促、极度疲倦,或者是无力完成日常活动。
公众对心脏疾病症状的认知不足问题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Hearts4heart 组织曾在2023年开展一项全国性调查,而结果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相当于670万人)对“心房颤动”这一疾病毫无概念。
2025年,波士顿科学公司委托开展的最新调查显示,这一现象几乎没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