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顾睿:在社区图书馆里带领华人走近西方艺术

Image.png

Source: Supplied

顾睿长期在社区举办线下讲座,向当地华人讲解西方艺术。从国际贸易工作者,到走遍全球百余家艺术馆的艺术爱好者;从个人兴趣,到向社区分享艺术史、讲述印象派和梵高背后的时代与精神。他为什么坚持做这件事?又是什么促使他将艺术教育带进社区?点击 ▶ 收听完整采访。


在墨尔本的一些社区图书馆里,每隔数周就能看到一个固定的身影。

顾睿,退休前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如今则成为许多华人居民认识西方艺术的“第一站”。

他以义务形式在图书馆举办艺术讲座,每场约有四十名听众,是图书馆平均讲座参与人数的两倍。

是什么契机,让他开始踏上艺术普及之路呢?

顾睿出生并成长于上海,1983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先在国际海运记录公司担任英文翻译,随后进入上海第一工业大学任教。

上世纪90年代,他加入一家在上海设有办事处的澳企,并因此移民至墨尔本。在澳大利亚的二十余年里,他主要从事澳中之间的商贸联络。

而在这些跨行业的经历背后,始终贯穿着一个兴趣——艺术。

尽管职业与艺术无关,但顾睿始终保持一项习惯:在世界各地的出差行程里,只要遇到周末或空档,他就会走进当地的艺术馆。

“走访了一百多家世界各地的艺术博物馆,”顾睿说,“积累了一些对艺术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从个人兴趣到社区讲座:一个“缺口”的发现

2018年退休后,顾睿重新回到更稳定的生活节奏。

开始为华人社区讲解艺术的动机,来自一个简单的观察。

“我去 NGV,大部分观众是西人,华人很少,”他说。

在他看来,艺术馆与博物馆是很多澳大利亚家庭的“公共教育空间”;父母会带孩子参观画廊、博物馆或歌剧院。

然而,在许多华人家庭里,对艺术的投入常被更看重的科目挤占,例如数学、科学等补习班。

“他们觉得艺术可有可无。”

但在他的理解中,艺术教育能够提升审美与创造力,是重要的“软实力”。

因此,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艺术馆对一些华人来说显得陌生,那么或许可以先从“讲座”开始。

他开始在社区图书馆开办艺术讲座,希望“启蒙一下”,让观众慢慢熟悉艺术语境,再逐步走进艺术馆。

讲座形式以线下为主,通常在不同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举行,单场平均能吸引约40名听众,人数几乎是图书馆平日讲座的两倍。

讲座主题涵盖从法国印象派、古典大师,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形式以大量图像和结构化讲解为主,一场讲座的PPT往往有八十页左右,大部分图片由他亲自拍摄。

让“看不懂的画”变得容易理解

顾睿说,很多社区参与者在首次走进西方艺术馆时,会感到困惑。

“以前只能看风景画,”他说。

面对宗教画或历史题材作品,许多人因为缺乏相关背景而“不知道看什么”。

“西方油画主要涉及圣经、希腊神话,或者还有讲法国大革命之类的有历史背景。”

他表示,如果不知道故事,“这幅画可能看不懂”。

他的讲座因此往往从历史背景讲起,例如讲法国印象派,就需要先谈“法国沙龙”的历史;为什么印象派被沙龙拒绝展出;印象派如何举办独立画展;学院派与印象派的差别……他把“画背后的故事”拆解给听众,让他们能够在作品前找到可理解的入口。

一个讲座主题通常需要至少三个月准备。他需要确认主题、搜集史料、整理作品清单,并保证尽量多的作品是自己亲眼看过的。
在数年的积累中,顾睿发现听众的艺术理解能力明显提升。

他说:“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观众慢慢对艺术欣赏提高了水平,能品味出这个画是什么风格的画。”

这些反馈让他更感受到讲座的价值,也促使他继续投入大量时间做准备。

谈起听众构成,他观察到,一般情况下华人仍占多数:“因为我用普通话讲嘛,还是华人多一些。”而在华人群体中,他感觉女性参与度更高。

年龄层同样呈现特点——以中年与较年轻的老年群体为主,约40至60岁之间。

有时也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上次有两个小孩,大概十年级左右,父母觉得讲座好,就带他们来听,算是艺术熏陶。”

顾睿认为,只要讲得通俗易懂,包括十年级学生在内的年轻听众也“完全能听懂”。

印象派的吸引力与梵高的“移民情结”

在众多艺术流派中,顾睿最喜爱的仍是法国印象派。

“印象派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画派。”他解释道,“它承上继承古典和现实主义,启下则为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铺平道路。”

“印象派本身还是写实主义,但又逐渐带有抽象的感觉,是非常好的入门点。”他说,“能看懂印象派,再去理解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就容易一些,而理解之后再看现代派也会更有基础。”

他对印象派的兴趣,也延伸至对梵高的深入探究。

他不仅在讲座中讲梵高,也出版了《走近梵高》一书。

谈起原因,他说:“我觉得梵高实际上也有一个移民情节。”

在许多西方艺术家的叙事中,迁徙、漂泊、不断寻找归属都是反复出现的主题,而梵高的人生尤甚:他从荷兰到英国,再到法国南部,一直在不同的地方辗转,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顾睿身处澳大利亚,也经历过迁徙后的重新安置与文化适应。

他专注讲梵高的精神世界——孤独、挣扎、自我要求——并常在讲座中引用梵高的画作与信件,让观众在视觉欣赏之外,理解这位画家内心跨文化迁移的精神——一种既孤独又热烈的追寻。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