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Z两亿罚金背后:澳洲银行业如何应对公众信任危机?

1016 ANZ天价罚款.png

蒙纳士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法学者臧正运博士(Dr Cheng-Yun Tsang)(左)与蒙纳士大学法学院讲师、金融监管学者贺唯萍博士(Dr Weiping He)(右) Source: AAP, Supplied

近日,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的澳新银行(ANZ)因多项不当举措被监管机构处以2.4亿澳元的“天价”罚款,引发广泛关注。罚金有用吗?银行的系统性问题到底如何“修复”?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点击 ▶ 收听完整采访。


点击 ▶ 收听播客。

近日,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的澳新银行(ANZ)因多项不当行为被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ASIC)处以2.4亿澳元的天价罚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此次处罚不仅暴露了ANZ在内部管理、合规文化及客户沟通方面的系统性问题,更引发了公众对澳大利亚银行业整体信任度的质疑。

根据监管文件,ANZ的不当行为包括未能及时回应客户投诉及金融困难通知(Hardship notice),显示部分内部流程在处理客户账户与信息沟通时存在延误与混乱。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部分消费者的实际经历中。

墨尔本居民柳先生(化名)在接受SBS采访时表示,他的家人就因一次转账引发了长达半年多的账户冻结和资金“失踪”风波。

一笔消失的转账 一次跨越数月的追查

“我亲人年纪大了,把钱转给自己的孩子,后来忘了,以为是诈骗,就打电话给银行申请撤回,”柳先生回忆。

按照程序,银行确实执行了冻结和撤回操作,但问题在于,之后这笔钱“既不在原账户,也不在被冻结的账户”。

他对SBS普通话表示:“我们查了几个月,没人知道钱到底在哪。”

ANZ在此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混乱,让柳先生倍感挫败。

“他们给我们的书面邮件,前后完全相反。一个人说钱在A账户,一个人说在B账户,金额也写错,名字也写错,这些都是很低级的失误。”

他表示,整个过程“完全没有透明度”,客户必须自己去追踪资金去向、主动提出查询甚至调查。

更令柳先生不满的是,ANZ的客户投诉渠道效率极低。

“他们的系统非常集中(centralized),你只能通过线上投诉。电话里人一直换,不让录音,但他们自己在录。”

这场跨越四五个月的追讨,让他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大大动摇。

“我们就像在帮ANZ打工一样,”柳先生无奈地说,“每周至少花三到四个小时处理这些事情,还要帮银行举证,找其他银行提供记录。”

柳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

ANZ被监管机构除以巨额罚款的其中一项不合规操作(misconduct behaviors),就有‘未及时回应客户的金融困境(Hardship notice)’,反映出银行在处理客户投诉时存在系统性问题。

根据ASIC的监管指引(RG 271),金融机构需在规定时间内回应客户投诉,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问责机制。

然而,ANZ的案例表明,这些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视。

罚金有用吗?事后处罚如何转向事前预防?

蒙纳士大学法学院讲师贺唯萍博士(Dr Weiping He)长期研究金融监管。她指出,ANZ此次被罚并非孤例,而是澳大利亚银行体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体现。
Weiping-He.png
蒙纳士大学法学院讲师贺唯萍博士(Dr Weiping He)长期研究金融监管。她指出,ANZ此次被罚并非孤例,而是澳大利亚银行体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体现。 Source: Supplied
她认为,本次事件主要暴露了银行业治理与文化层面的问题。

她在接受SBS普通话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这主要与治理、文化以及对弱势客户的处理方式有关。而且,这可能还涉及到了高管层面的个人责任问题。”

“这样的案件会损害公众对银行业的信任。当国家的一家大型银行承认存在不合理行为、误导政府以及存在更广泛的失败时,公众自然会质疑银行是否将利润置于人民之上。特别是在这个由少数几家大银行主导的银行业市场中,这种信任损害需要引起重视。”

她认为,此次高额处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不当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与银行业皇家委员会后的“为何不诉讼”(why not litigate)策略一致。
“这个罚金本身立即引发了关注,而它也可能是对澳大利亚银行施加的最高额罚金之一,”贺唯萍博士说。

她指出,当前的监管趋势是将重大违规行为提交法院处理,而非依赖行政和解,以强化金融机构的法律问责。

然而,她表示“澳大利亚传统上更倾向于在事后对机构进行处罚”,而在事前预防或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不足。

她以英国的“高级管理人员与认证制度”(Senior Managers and Certification Regime)作为对照,指出“强化个人问责”的做法值得澳大利亚借鉴。

但她也提醒,制度变迁需要政治意愿与长期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变革。

她总结道:“当个人承担起责任,并且合规决策成为日常业务的一部分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到来。”

到底如何“修复”银行的系统性问题?

蒙纳士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法学者臧正运博士(Dr Cheng-Yun Tsang),则从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ANZ的问题。
318556214_6092923357398138_546618301847739469_n.jpg
蒙纳士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法学者臧正运博士(Dr Cheng-Yun Tsang)提出,提升银行透明度和问责性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作业流程、内部控制、问责机制和外部监管。 Source: Supplied
他认为,ANZ在处理客户投诉时可能存在第一线人员未及时记录并上报问题、跨部门整合不足及监控机制缺失等问题。

“理论上,银行内部应有监控机制追踪每个投诉案件的处理进度,”臧博士解释道,“但实际中,这些机制可能失灵,导致客户投诉得不到及时回应。”

尽管大型银行不太可能技术落后,但在系统设计和作业流程管理上可能存在缺陷。

例如,第一线人员在接到客户通知时,可能缺乏将问题及时转交给后台处理的有效机制。

“如果有一个设计,第一线人员与客户互动时,互动内容被记录下来,并自动形成工单转交给后台处理团队,就不会出现延迟通知或未通知的情况,”臧正运博士建议。

他还强调,银行在涉及客户资产和重要权益时,有义务及时通知客户。

然而,ANZ的案例表明,银行在通知义务上存在系统性漏洞,可能是由于系统设计或触发条件不明确导致的。

此类漏洞不仅导致了柳先生提到的“账户冻结客户却不知情”现象,也导致了ANZ被罚款的不当举措之一——“未及时回应客户的金融困境”。

那么,ANZ本次被监管机构处罚一事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臧博士提出,提升银行透明度和问责性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作业流程、内部控制、问责机制和外部监管。

他建议,银行应建立系统化的投诉处理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被识别、确认、处理和监控。

“技术可以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臧正运博士说,“但关键在于流程设计。”

他还强调,银行应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设定关键风险指标和稽核点,确保合规管理贯穿业务全过程。

同时,正如贺博士所言,问责机制应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形成可追溯的责任地图。

“高管人员的薪酬设计应与投诉处理成效挂钩,”臧正运博士建议,“营造重视客户投诉的文化。”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贺唯萍博士也指出,在由少数大型银行主导的市场里,只有监管者能够迅速对复杂的、涉及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纠正,因此监管在维护市场秩序中仍扮演关键角色。

从自己做起:消费者如何自我保护?

柳先生说,他和家人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那场“账户消失”的阴影。“我们不再轻易信任银行说的话,每一句都要自己核对。”

面对银行的不当行为,消费者应如何保护自己?

臧正运博士建议,消费者应持续提升金融素养,了解金融产品的规定和风险。

他指出,金融产品与市场正变得日益复杂,从传统账户到数字资产、稳定币(stablecoin)等新兴工具,消费者若不了解产品性质与适用规定,就难以判断服务是否合规或适当。

其次,他建议消费者在日常操作中保持“双重确认”(double check)的习惯。

“现在很多人用手机银行,但未必会定期查看账户余额或交易记录,”臧博士说,“有时候只是简单核对手续费、扣款金额,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第三,当遇到重大交易异常或账户冻结等复杂情况时,他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协助——如律师或金融顾问——以便进行证据保全和正式申诉。

这不仅能提高维权效率,也能在责任厘清时提供有力支持。

不过,臧博士也强调,消费者的自觉只是体系中的一环。

“信任的建立依赖三个支柱: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以及监管机关的外部监督。”

这三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只有当个人、机构与监管形成互补机制,金融体系的信任与问责才能真正稳固。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 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SBS记者Lorien

大家好,我是 SBS 普通话记者 Lorien 陈龙。近日,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的澳新银行 ANZ 因多项不当行为被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处以 2.4亿澳元的“天价”罚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处罚不仅暴露了 ANZ 在内部管理、合规文化及客户沟通方面的系统性问题,更引发了公众对澳大利亚银行业整体信任度的质疑。根据监管文件, ANZ 的不当行为包括:未能及时回应客户发送的金融困难通知 Hardship Notice,显示部分内部流程在处理客户账户与信息沟通时存在延误与混乱。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部分消费者的实际经历中。墨尔本居民柳先生(化名)在接受 SBS 采访时表示,他的家人就因一次转账引发了长达半年多的账户冻结和资金失踪风波。

柳先生

我就有的亲人,然后他的年龄大了,然后他把这一笔钱转到给自己的子女,然后过一段时间他又忘了,他认为这是一个fraud。然后他就跟 ANZ 打电话,或者说跟几个银行打电话,把这个就是这个银行的钱,就相当于就fraud嘛,就是从那个,就自动从我另外一个亲人的账户里面就相当于消失了。但后来我们把这个 fraud 的这个申请撤销之后,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

SBS记者Lorien

就是您的这位亲人给另一位亲人转了一个帐。

柳先生

对。

SBS记者Lorien

但是忘记了当时转账的这件事情。

柳先生

对。

SBS记者Lorien

然后联系了银行,是想说作为一个fraud,然后撤回这笔转账的这个操作是吗?

柳先生

对对对。

SBS记者Lorien

据柳先生描述,按照程序,银行确实执行了冻结账户和撤回款项的操作。但问题在于,之后这笔钱既不在原账户,也不在被冻结的账户。 ANZ 在此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混乱,让柳先生倍感挫败。

柳先生

这应该退回原账户,他原账户没有啊!然后,被冻结的账户也没有啊,不是已经撤了吗?都没有嘛,两边都没有这个钱。然后有几个问题啊。第一个问题就是ANZ它不及时通知我们任何客户,就是说,你认为我这个账户有问题,你可以,它就通知你去冻结了。好,那你把钱你给另外一个人,那个,那另外一人打过去,那个人也都不知道,就是双方都是不知道的。然后后来过了很几个月之后,我们家人去专门去调查这个事情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我跟 ANZ 交涉的时候, ANZ 给我们是跟一个人聊了一下,说这个钱可能在ANZ,这另外一个人聊了一下说,哎,这个钱早就已经转走了,就是从内部的系统里面,我觉得ANZ之间是互相没有一个transparency的沟通的,是完全没有的。他们给我们,而且都是书面的东西啊,书面东西写邮件的都是完完全全相反的意见,然后也是耗时很久,得到了完全两不同的回复,而且连那个金额也搞错了,然后我们跟他交涉这么久,连名字都写错了。

SBS记者Lorien

他表示,整个过程完全没有透明度,客户必须自己去追踪资金去向,主动提出查询甚至调查。更令柳先生不满的是, ANZ 的客户投诉渠道效率极低。

柳先生

你线下沟通是不可能的,你不可能有线下沟通的,它是一个非常centralized system。比如说你关于complain这一套东西,你只能去跟那个他们这个就是线上人去沟通,然后线上人沟通,然后我们因为我们,也我们也知道这些,我们有过打电话的经历,也知道他们这些人变来变去,一会儿说这样,一会儿说那样,而且不要我们录音,不让录音的时候他们还在录音。

SBS记者Lorien

您是出于一个方便记录,所以您在电话和邮件中选择用邮件沟通。

柳先生

对,对,后来我们就坚持一直用邮件,我们发现他们变来变去,然后我就一直就是坚持用邮件,后来邮件也是各种是错误百出。

SBS记者Lorien

这场跨越四五个月的追讨,让柳先生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大大动摇。

柳先生

即使是我们有结果,是因为我们家人在其中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如果我们没有付出大量的心力的话,这个钱就没有了。就是不是说因为他们帮我们多少,我觉得其实都是我们在做调查,他们只是说跟我们,跟我觉得并没有付出多少努力,他们连一个最基本的名字、金额都搞错。对,我觉得主要是我们这些客户在努力帮他们调查,就是觉得就是我们在像帮ANZ打工一样,你知道吧。

SBS记者Lorien

你们一天要花,平均一天花多少时间来去在这件事情上?

柳先生

不是一天,不是按天算了。就是可能是有精神上的压力,是第一个,就是每周可能要两、三个小时吧,三个,至少三到四个小时去搞这些事情。然后我们,我们要去说你看这个银行,比如说某个银行打到 ANZ 来,人家已经有,这个所有的记录都在这儿了,你 ANZ 跟我说这个费用到底在哪呢? 然后,然后我们要帮他去举证,帮另外银行去举证,ANZ 还要再找,找半天,ANZ 说没有,然后人家说又给我了一个记录,说没有,然后我又拿着 ANZ 的记录再去找另外银行,再去举证,然后我这全部都是我们客户在做这个事情。然后 ANZ还经常把各种事情都搞错。后来这个事情我们需要要点赔偿的时候也也非常不善意,这个姿态也非常不善意,然后而且都是很多这个错误都是白纸黑字的错误,都不需要有录音的错误,都是全是邮件,你都错成这个样子了,还不愿意对我们有所赔偿,这还是很硬气的这种态度让我觉得是。后来就因为这个(天价罚款)事情发生之后,我就觉得是,确实可能是内部是有问题的。

SBS记者Lorien

而他的经历并非个例。 ANZ被监管机构处以巨额罚款的其中一项不合规操作,就有未及时回应客户的金融困境,反映出银行在处理客户来函时存在系统性问题。根据监管指引,金融机构需在规定时间内回应客户投诉,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问责机制。然而, ANZ 的案例表明,这些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视。蒙大士大学法学院的贺唯萍博士长期研究金融监管,她在接受 SBS 普通话采访时指出, ANZ 此次被罚并非孤例,而是澳大利亚银行体系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体现。

贺唯萍博士

我认为这主要与治理、文化以及对弱势客户的处理方式有关。而且这可能还涉及到了高管层面的个人责任问题。 像这样的事件会损害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当全国最大的一家银行承认自己存在不合情理行为,误导政府以及更广泛的制度性失误时,公众自然会质疑,银行是否把利润置于客户之上了?尤其是在这个由少数几家大型银行主导的市场当中,这样的事件无疑是有害的。

SBS记者Lorien

她认为,此次高额处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不当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与银行业皇家委员会调查后“为何不诉讼”的策略一致。她指出,当前的监管趋势是将重大违规行为提交法院处理,而非依赖行政和解,以强化金融机构的法律问责。然而,她表示,澳大利亚传统上更倾向于在事后对机构进行处罚,而在事前预防或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不足。她以英国的高级管理人员与认证制度作为对照,指出强化个人问责的做法值得澳大利亚借鉴。

贺唯萍博士

如果我们看看英国的做法,就能看到一种不同的监管思路。在英国,监管机构金融行为监管局实施了一项名为“高级管理人员与认证制度”的框架,该制度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对其所负责的具体业务领域承担个人责任,并遵守明确的行为标准,这与其他国家的监管方式有所不同。 因此,从英国经验中得到的关键启示之一就是个人问责制。也就是说,个体要清楚他们自己将被追责,而不仅仅是银行这个抽象的法人机构。当高层管理者知道他们肩负责任时,个人问责机制会带来行为上的实质性改变。

SBS记者Lorien

但贺唯萍博士也提醒,制度变迁需要政治意愿与长期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变革。

贺唯萍博士

银行业的真正变革始终关乎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与信心。但是,当个人承担起责任并且合规决策成为日常业务的一部分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到来。

SBS记者Lorien

蒙纳士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融科技监管与金融法学者臧正运博士(Dr Cheng-Yun Tsang)则从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 ANZ 的问题。针对柳先生的案件,臧副教授认为,ANZ 在处理客户投诉时可能存在第一线人员未及时记录并上报问题、跨部门整合不足以及监控机制缺失等问题。而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客户发来金融困境通知时。

臧正运博士

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如果我们把刚刚这个 hardship notice 所呈现出来的案例,就是至少ASIC 跟 ANZ 都认同或是不争执的事实来看的话,我大致上可以想象有可能几种可能性啊。那第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刚刚讲了,有监管的指引,那理论上 ANZ 也应该要遵循这个监管的指引,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它应该有相应的作业流程,它应该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它应该有相应的问责机制,它甚至于应该有足够良好的机构文化去符合刚刚我们说的监管指引的要求。那为什么实际上没有做到?那第一个可能性有可能是在合规遵循上面没有做到位,所以这是可能的其中的一个可能性。那这个合规遵循没有做到位呢?我的想象中,如果我们用刚刚那个hardship notice的这个案例事实来思考的话,我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状况是什么?是,好,那就如同当第一线我们说 frontline 的这个处理人员,他在接到客户跟他通知,哎我有一个hardship,可不可以帮我处理的时候,他很有可能欠缺一个及时把这个 notice 往他的中后台传送的机制。哦,也就是说通常他是一个 hardship 的 notice,frontline 的 office 接到通知之后,它的渠道可能很多,它可以是网络银行的渠道,它可以是电话的客服,它可以是 ANZ 针对这些东西所单独设立的网站或者是应用程式,它甚至于可以是,个人或者是分行。它有这么多的渠道进来之后,理论上这些第一线的处理者,他应该会在第一时间把这个东西给往后面送。那比如说如果是 hardship,就会有一个 hardship 的 team 去处理这个问题。如果是客诉,那就会有一个客诉的 team 去相应地分配说,欸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处置。所以合理地想象哦,就是说,会不会有可能是第一个,其实往往会发生的问题是第一线处理人员在接到客诉的时候,他不一定马上及时地把相应的问题进行记录,然后往后呈报。好了,第二个很有可能是大家对于什么东西是客诉的认知不同。也就是说我今天可能表达了,啊,我对这个银行流程的不满,或是对某些东西的不满,但是银行接待客户接电话的人,他可能不认为这个东西叫做 complaints 。因为根据 complaints 的定义,应该是它是一种对机构或者是人员、服务产品所表达的不满情绪或者是言论,而且这个不满的情绪跟言论是期待他能够在表达出来之后得到这个机构相应的回复的,像这样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 complaints。那所以有可能是在这个认知上面没有做到位,所以这是我们说的第一种状况,就是有合理的监管框架,但是在内部的作业流程跟控制机制上面有一些环节出了问题。比如说第一线通知的人没有及时地把通知往中后台送,中后台接到通知的人没有及时地进行跨部门的整合,把相应的客诉再往跨部门送,然后他也缺,可能也欠缺了必要的监控机制。一般来说,银行内部都会针对客诉定有一个时间,他会依照客诉的风,类型设定,比如说这是属于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的客诉,然后会依照不同风险等级的客诉会设定,这个我们要五个工作天回复,这个我们要七个工作日天回复,这个要二十一个工作天回复。高风险最难处理的,最多可能二十八个工作天要回复。所以它理论上应该会有一个内部的监控机制,去针对每一个已经我们贴好标签的客诉案件,然后进行追踪。然后甚至于这个系统应该要不只追踪你有没有按照时间处理,还要在期限快要到的时候主动进行提醒,做系统地提示。那最后这一些资讯,比如说没有按期完成的客诉,没有如期回复的讯息,没有这个追踪之后好像没有回应的,这些资讯,我们说的是广义的针对客诉除,作业处理流程的监督管理,这些资讯应该要能够被递送到银行的中高阶管理人,那这个时候就会所谓的问责,就是由他们来确定说,欸那到底环节哪边出了问题,谁应该要负起责任,做什么相应的处理。好,所以我说的第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说的有监管的规定,大致上也希望能够符合。但是我们刚刚前面讲的这个作业流程跟内部控制,或者是问责机制失灵了。第二个可能性是什么呢?第二个可能性是,也许他自始没有非常好地遵循这个机制。那一般来说,通常我们的金融监管都会有监理机关进行金融机构的检查,我们叫做金融检查。好,那这个金融检查以澳洲来说,如果你是银行,主要是 APRA 审慎监理局会针对你去做定期的金融检查,那 ASIC 其实也会做金融检查,不过 ASIC 的监查是比较个案式的,他可能是经,经过很多人的客诉,或是他发现有一个不当不法的行为,他去进行专案式的检查。

SBS记者Lorien

就ASIC 不会主动去做这个检查,但 APRA 可能会主动。

臧正运博士

应该是说 APRA 的职能设定就是他要定期地去做金融检查,啊是因为他就是要做审慎监理。那因为 ASIC 他处理的是行为监理,所以是行为层面上有问题的时候,他会采取行动。好,所以也有可能是这个检查在也许是时间上的落差啊,比如说事件发生的时候,检查刚做完,后来事件发生了,所以就没有进来做检查了。也有可能是监查的密度不够,或者是检查的重点不一定有放在这些事情上面,所以导致内部的控制失灵,可能外部的监理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好,所以这有可能是大概我们想象中第二种可能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

SBS记者Lorien

臧副教授还强调,银行在涉及客户资产和重要权益时有义务及时通知客户。然而, ANZ 的案例表明,银行在通知义务上存在系统性漏洞,可能是由于系统设计或触发条件不明确导致的。此类漏洞不仅导致了柳先生提到的账户冻结、客户却不知情的现象,也导致了 ANZ 被罚款的不合规举措之一——未能及时回应客户的金融困境。那么,ANZ 本次被监管机构处罚一事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臧副教授提出,提升银行透明度和问责性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作业流程、内部控制、问责机制和外部监管。

臧正运博士

我觉得其实有四个面向,大概我们需要重新省思。第一个面向就是我刚刚讲的作业流程,第二个面向是所谓的内部控制,第三个面向是问责的机制,第四个面向是外部的监管。那我们一个一个面向来看,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或者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可能是什么。那以作业流程来说,你要有一个系统的设计,是能够确保接到资讯的,就是你要能够确保这一个不管是客诉这个通知,它要能够先被identify,然后它要能够被金融机构acknowledge,然后能够被往后送process,然后 process的过程需要被monitor, monitor完之后理论上还有多一道工序,因为你会需要进行analysis,就是所谓的分析,你可能会透过分析得知,欸,同一种类型的客诉特别多了,表示我们银行对某种商品或是某一个服务可能出现了大问题,那这个时候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你的这个 analysis 就可以帮助你的高管掌握这个系统性的问题,所以你要进行相应的通知。所以我刚刚讲的你的内部的,你的作业流程需要有这一套,你要有identification,要有acknowledgement,然后你需要能够 process 它,然后你需要能够 monitor 它,你最后需要能够 analyze,并且做必要的预警。好,所以这是我们说作业流程需要改变。

SBS记者Lorien

而且这一套是要互相打通,而且要非常流畅的,并且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进程。

臧正运博士

是,而且可能是需要跨部门,对不对?比如说处理客户的是这个客服的作业相关的部门,但是它会需要 IT 的部门进来协助他做流程的管理,啊,所以他可能会需要,哎,这个特定商品的这个设计的部门进来,来确保这个客诉的问题是不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归属的问题,甚至于是这个compliance的部门进来。所以它涉及到跨部门,这是一个组织流程、作业流程重新再造的过程。第二个,内部控制,那内部控制讲了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在讲的,欸,比如说什么三道防线呐,哦你要有一个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所有接触客户的人,第二道防线是我们所说的法遵风险管理,啊,第三道防线就是我们说的,哦,也许有一个稽核,背后是董事会。那内部控制其实我们也不用把它想得太遥远,简单的来说就是,你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合规管理机制,今天能够帮助你在商品产品上线的时候确保它是合乎规范的。第二个重要的事情是,你可能需要针对你的这个银行过去,比如说十年经常发生的某些问题或是争议,你必须要设计一些我们说的key risk的indicators。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欸,你明明知道说我过去有这个客诉不及时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就设定一个警示值,叫做客诉没有办法在二十一个,一天内完成,这是一个警示值。那第二个是,哦,可能是另外某一种产品线常常会出问题,所以我也设一个警示值,透过过往的经验,设定不同的警示值,来触发中高阶管理人的awareness,这是我们说的他第二件可能需要做的事情,这是可以透过系统辅助跟内部流程设计的。那当然第三件事情就是你要确保每一个我们刚刚讲的作业流程要有一个稽核点,我们英文叫做check point或是checking point,就是你要有一个人在某一个时间点,可以是人,可以是系统进来说:"欸,这件事情有没有做到?是有做还是没做?那没做的时候应该怎么提醒?你明明接了客户十通电话,可是为什么这十通电话没有任何一通被你转介成为客诉往后台送的呢?"所以会需要有一个 checkpoint,好,这是我们讲的内部控制。那第三个就是我们刚刚说的问责机制。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办法在澳洲法律既有的框架当中,其实澳洲是有相应的规定的,我们叫做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regime。在这个既有的框架当中,你能不能够划出一个责任的地图?说我们刚刚所讲的这些流程,在哪一个环节,谁应该要负责,然后你是可以层层追溯的。好,所以你可以,可以帮助,那这个层层追溯的好处是,你会在每一个节点知道谁应该负责,出事的时候,谁应该要被进行相应的惩处。处理好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奖励啊。比如说如果我们把客诉处理的效果当成是一种薪资奖酬的设计跟诱因,那你其实是有可能改善银行的文化的,对不对?客服的人员他很辛苦,他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每天接电话,接到很多负能量,可是如果你让你有一个薪酬的设计机制,是,欸,你的客诉的处理的成效、递送的效果、时限等等,你都做得好,它跟你的薪酬有连结,其实就可以营造一种银行拥抱或者是重视客诉的文化,所以这就是可以设计的。那最后我们讲啊,那外部监理,所以有可能就是ASIC,我相信可能ASIC也会做类似的事情,就既然已经出了这样的事情了,那以后是不是 ASIC 需要选择做专案型的监理?譬如说你今天可能是利率的通知不到位,可能是帮忙政府做这个债券承销投资的时候的不到位,或者是你做了这个hardship notice做不到位,我这每一个事件我做专案的精简,我就是锁定这个事件,然后去过了半年之后让你改善,去看看你的成效,定期地做检查,也许你这段时间,未来我们每一年都会有一个专案精简,是去看你的这个作业流程是不是到位的。好,所以这是可能是外部监理可以做的。不只是专案精简,ASIC 跟 APRA,我们刚刚讲的一个是做审慎监理,一个是行为监理,他们双边可以做联合的精简,也就是说大家两边一起来做检查,然后来确定这一整套东西是没有盲点,没有误区的。好,所以这,这每一件事情哈,我们回到您刚刚问我说,那这四个环节可不可以用监管科技处理?当然可以啦。作业流程,我们刚刚讲的那一整套东西,其实是系统跟技术可以解决的。那我们刚刚讲的内部控制,你,你可以把你的这整个流程跟合规的程序,把它标准化、文件化,甚至于是数位化。那我们刚刚讲的问责其实也都做得到,因为你刚刚的东西全部数位化之后,你就会在关键的触发点把重要的警示送给相应的高管,而如果高管没有做及时的处理,那高管就会有一个记录,我们知道这个高管没有及时地处理,那他最后就可能被苛责,对吗?那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整套东西数位化之后,是不是能够有一个数位递送的管道可以送给 ASIC,或是送给 APRA。

SBS记者Lorien

啊,还要连接监管机构。

臧正运博士

对,连接监管机构,这个东西我们叫做所谓的这个监管的申报。 那其实监管,监管的申报澳洲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就是日常金融机构在background其实这个定期都要透过电子化、数位化的方式提供给监管单位非常非常多的东西。好,报表非常非常多。那只是说你有没有办法把刚刚我们说的那个流程控制点发生的问题警讯,以及银行内部所针对的,比如说重大客诉类型的分类,他自己内部发现的缺失,有没有可能把它做成一种数位的报告,也用数位的方式递送给 ASIC,让 ASIC 能够及时地掌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这些东西就是我们说的监管的科技可以辅助的事情。好,所以关键在于这四个面向,你都相应做了重要的事,然后透过监管科技作为手段,让这每一个面向都能够执行到到位。

SBS记者Lorien

柳先生说,他和家人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那场资金消失的阴影。

柳先生

我对他们是很失望的,然后我,我是超级失望的,我就觉得我不想跟他们有任何的接触,就是让我觉得很麻烦的一堆人。

SBS记者Lorien

面对银行的不当行为,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臧正运副教授建议,消费者应该持续提升金融素养,并经常查看账户余额、交易明细等重要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而真正发现问题之后,也要寻求专业帮助与支持。

臧正运博士

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说,我的建议是这样。第一个,你得持续地提升自己的financial literacy。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为其实当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化之后,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事情是你得先知道那个是什么,你才会知道提供那个服务给你的人,他是不是提供对的东西,或者是正确的服务,甚至于是合乎规定的服务。比如说我们现在都知道有好多数位资产,对不对?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像什么稳定币啦,那未来金融机构如果也发行稳定币了,那请问消费者的financial literacy到位了吗?他知不知道这意味着是什么?这是一个store value的facility吗?还是什么东西呢?那它可能会适用什么规定?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所以第一个我通常都会先建议消费者自己能够保护自己的,就是提升自己的financial literacy。好,那第二个就是,当然这是我们做法律学者或是我作为律师,我自己个人的习惯,啊就说我,我们不会选择完完全全地就是给予任何人我们往来的对象blind trust,就是我们还是会希望能够double check。所以,呃,有时候可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说有多少的消费者你现在,你现在都用这个mobile banking,对不对?那请问有多少的人会定期上去看一下你的balance有多少?有,有多少的人会去check 一下说,哎,你这个,这个月这个钱的交易往来金额没有到位,银行跟我收的这个手续费是不是扣了这个钱,是不是扣了多少钱?有多少人会做这样的事情?就是double check,其实蛮多人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啊所以你不只提供你的金融识字水平,你把你自己跟金融机构往来的时候,你也放进一定的这个double check的注意义务。那当然再来就是在复杂的金融商品跟服务,或者是影响你权益至关重大的事情,要,要能够知道在必要的时候委托专业人士。啊比如说当你真的是要做这个hard ship notice的时候,对,你通知了,如果,或者是你有一个重大的这个资产,好,一笔很大的金额莫名其妙的被冻结了,那这个时候除了你自己跟银行做表达之外,你可能也需要找相应的专业人士来为你进行主张或者是证据的保全。啊这个都会有助于之后你跟银行之间在厘清责任的时候,你能够举证,并且能够有效地帮助你自己保障。那当然其实最后还是要说啦,就消费者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不少,但终究要能够确保金融机构在市场上面作为信任的供给者,提供足够的信任给消费大众。背后仰赖的两大元素就是金融机构自己的公司自理以及金融监理机关有效的监管。哦所以这三件事情其实就是三个支柱,啊就是消费者的这个self awareness,跟他自己的这个self的protection,跟金融机构的这个internal的governance跟control,然后配合这个外部的这些,比如说external的supervision。这三个事情其实是mutually reinforcing,它是没有,它是互相影响的,啊所以缺一不可。

END OF TRANSCRIPT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