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在澳大利亚,外国干涉指控相对罕见。
但近日,一起涉及中国籍人士的“外国干涉”案件引发广泛关注。
联邦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安全机构发出警告,强调文化和语言多样(CALD)社群可能面临外部势力渗透的风险,澳大利亚联邦警方(AFP)一位助理专员称此类行为是“严重犯罪”。
然而,也有专家质疑当局是否反应过度,认为实际威胁被夸大,甚至可能制造不必要的社会紧张。
那么,什么是“外国干涉”?人们是否应该担忧?
“严峻犯罪”还是“极小风险”?
澳大利亚联邦警局助理专员史蒂芬·纳特(Stephen Nutt)日前表示,外国干涉是一项“严重犯罪”,其本质是破坏民主与社会凝聚力。
他指出,这类行为往往由外国势力直接或间接发起,通常采取秘密、欺骗性手段,甚至伴随严重威胁或胁迫性要求。
尽管官方语气严肃,但也有学者持保留态度。
新英格兰大学警务研究教授迈克尔·肯尼迪(Michael Kennedy)指出,所谓“外国干涉”的概念模糊不清,容易被操弄为制造恐慌的手段。
他批评联邦警方“扔出一个吓人的词汇”,却未清楚说明实际含义。
“确实存在某些人可能成为目标的风险,但那是非常小的概率。”
他表示,即便是中国政府,也未必有动机对小型社群组织发动间谍活动。
肯尼迪进一步指出,虽然中国或许对澳大利亚的战略环境有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干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中国并不想让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学中文,也不关心2500万人口国家的言论取向。他们有15亿人口,关注重点并不在这儿。”
他直言,当前围绕“外国干涉”的舆论热度,与实际威胁并不相称,甚至可能造成对特定社群的不公正观感。
华人涉案引发外交回应 中方称“从不干涉”
此次争议的导火索,来自于联邦警方对一名女性提出指控,称其作为澳大利亚永久居民,涉嫌接受中国公安机关指示,秘密搜集澳大利亚堪培拉观音堂佛教协会的信息。
据悉,观音堂在中国境内被列为非法宗教组织。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法院已下达禁令,禁止公开其身份。
联邦警方同时透露,相关调查仍在持续,预计将有更多人员被捕。
事件曝光后,中国官方迅速作出回应。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坤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方“不清楚案件具体情况”,但强调中国一贯奉行“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
他说:“中方从不干涉他国内政,同时坚决反对借所谓‘外国干涉’之名,破坏中方与其他国家在正常人文交流与合作上的努力。”
郭嘉坤表示,中方将密切关注此案,并将依法维护中国公民的正当权益。
《环球时报》是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媒体,被视为官方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
警方呼吁提高警觉 我们应该担心吗?
在官方层面,澳大利亚政府持续强调对外国干涉的“零容忍”立场。
外交部长黄英贤表示,政府将坚决捍卫澳大利亚民主制度,同时积极通过对话沟通,处理外交分歧。
她表示:“我们的民主制度,就是我们的身份象征。这意味着,我们将团结一致,共同抵制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我们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框架体系。无论是作为民众集体,还是作为政府,我们都绝不容忍澳大利亚人受到任何形式的骚扰或监视。至于我们与北京的关系,我始终认为,对话至关重要。通过对话,我们能够妥善处理分歧,尽管它无法彻底消除分歧。”
根据联邦警方发布的资料,外国干涉行为多以多元文化及语言(CALD)社群为目标,方式包括:
- 攻击或威胁攻击;
- 勒索;
- 绑架、非法拘禁或者剥夺自由;
- 跟踪及非必要的物理或电子监视;
- 通过威胁某人的海外家人或同事来强迫其遵守规定;
- 利用社交媒体发动虚假信息战以抹黑个人或团体。
联邦警方呼吁公众保持警觉,遇有可疑行为可拨打国家安全热线(National Security Hotline)1800 123 400 进行举报。
警方表示,多元文化及语言群体尤其应当加强防范意识,与执法部门密切合作。
纳特说:“澳大利亚同样无法避免外国干涉的问题。我们不应天真地以为,此次逮捕就能彻底阻止针对我们海外侨民社区的进一步干涉企图。但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社区对威胁的警觉性,并向当局报告可疑活动,是抵御外国干涉的有效手段。”
但有学者担忧,“外国干涉”这一模糊概念可能被滥用,加剧对少数族裔的污名化与误解。
肯尼迪表示:“‘外国干涉’或许只是一个不必要的标题,却在不知不觉间制造出社会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