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澳洲年輕一代對零售偷竊行為的容忍度明顯高於長者,包括故意錯掃貨品、調換價錢標籤、或在自助結帳時少掃商品。
由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於今年 6 月進行的調查訪問了 1,047 名澳洲成年人,結果顯示:
- 27% 的人認為「未付款取走貨品」可被合理化;
- 30% 讚同「更改商品價錢標籤」;
- 32% 承認「自助結帳時漏掃部份貨品」;
- 36% 表示「以低價商品條碼結帳」可接受。
儘管高達 85% 至 89% 的受訪者承認這些行為屬非法,但在「是否可接受」的看法上,不同世代之間存在明顯分歧。
研究顯示,年齡層之間對零售偷竊的態度存在明顯分歧。
55 歲及以上的受訪者中,有 九成 認為「未付款取走貨品」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不能被合理化;
相對地,18 至 34 歲的年輕族群中,只有 46% 抱持相同立場。
在「調換價錢標籤」及「故意錯用自助結帳機」等行為上,兩個世代之間亦出現類似的鴻溝。
該研究主要作者、蒙納殊大學商學院「澳洲消費者與零售研究中心」研究與策略總監阿圖(Stephanie Atto) 表示,認為零售偷竊「在某程度上可被合理化」的澳洲人正持續增加。
阿圖指:「這些結果令人憂慮,儘管大多數人明白這些行為屬非法,但實際上社會對此的容忍度正不斷上升。」
消費者還認為其他行為「可合理化」:對未標價商品誤導店員(34%)﹑為賠償而撰寫負評(40%)﹑在帳單錯誤有利時保持沉默(60%)。
儘管近年媒體頻繁報導零售暴力事件,仍有 75% 的受訪者表示在商場感到安全。
但仍有少部份人曾目睹:言語辱罵(14%)、肢體衝突(6%)及搶劫(5%)。
調查指出,維州零售偷竊案件截至 6 月按年上升 27.6%,全澳共有 595,660 名竊案受害者,創下 21 年新高。
研究警告,零售犯罪增恐抵銷近期在貿易與消費信心方面的復甦。
阿圖指,解決零售犯罪需要政府、執法機構與業界的協調行動,包括更完善的科技監控、資訊共享及一致法律框架。
新州去年已通過法律,加重攻擊零售員工的刑罰;維州政府亦承諾於 2025 年底前提交類似法案。
全澳零售、分銷與服務業工會(Shop, Distributive and Allied Employees’ Association,簡稱 SDA)全國秘書戴維爾(Gerard Dwyer) 指,在物價大幅上升及生活成本壓力沉重的時期,社會對反社會行為的容忍度上升「並不令人意外」。
他並指,這項研究提醒決策者與政策制定者,改善社會公平,尤其是跨世代的公平,必須成為首要任務。
他表示:「我們注意到,全國各地政府已回應工會的呼籲,加強對相關罪行的刑罰與立法規範。」
戴維爾並呼籲維州政府兌現去年 5 月所作出的承諾,盡快提出相關法案,落實執行,不應再拖延。
READ MORE

【犯法無後果?】維州重犯少年罪案飆升 律師解釋:拉人即放何謂保釋?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