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不足四成產品採用 「健康之星」評級應強制推行?

當局建議包裝產品添加健康評級標籤,但有專家批評,系統缺乏產品間的一致性,其演算法也忽略了一些添加劑,因此用處不大,反而被用作促銷策略。

A cola drink and bowl of chips in front of a blurred supermarket background, with a 3.5 star rating above

目前的「健康之星評級系統」備受詬病。 Source: SBS / Leon Wang

「健康之星評級系統」(Health Star Rating)於 2014 年在澳洲和新西蘭推出,對包裝食品或飲品的營養成份進行評級,範圍從半星到五星,旨在讓消費者更容易做出健康的選擇。

2019 年,政府對系統進行審查和改善,而根據當年規劃,周五(11月14日)是食品和飲料製造商自願將該系統應用於 70% 相關產品的最後期限。如果目標未能實現,當局將考慮強制實施。

政府數據顯示,去年 11 月,澳洲只有 35% 的目標產品帶有「健康之星」評級,比前一年的 32% 僅略有增加。總部位於雪梨的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George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也發現,到 2025 年,相關比率僅為 37%。

研究所的食品管理負責人Alexandra Jones表示,政府的目標已「非常慷慨」,「但價值數十億元的包裝食品產業距離實現這些目標仍相差甚遠。這是行業的徹底失敗,表明他們公然漠視購買其產品的消費者。」
澳洲醫學會(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副主席Julian Rait告訴SBS新聞,強制實施該制度是「確保『健康之星評級』對消費者而非產業有利的唯一途徑」。

「食品生產商似乎對健康星級評分的使用非常挑剔。他們傾向於將系統用於更健康的產品,並將其作為一種營銷工具,而避免將其用於不健康的產品。」

星級評分如何運作?

製造商使用網上計算器,輸入四種關鍵的「負面」營養成份,這些成份會降低產品的得分:熱量、飽和脂肪、糖,以及鈉。

他們還可以添加四個「正面」因素來提高評級,包括纖維、蛋白質、蔬果堅果和豆類含量(FVNL),以及濃縮的蔬果成份,如番茄醬。

評級僅用於比較同類產品,例如芝士與其他芝士產品,而不是芝士與麥片。
HealthStarChips (1).png
蒙納殊大學的營養、餐飲和食品系研究員迪姬(Sarah Dickie)告訴 SBS 新聞,允許正面成份抵消負面成份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系統。「那種認為可以通過添加足夠多的優質食材來平衡垃圾食品的想法,其實行不通。它仍然是垃圾食品。」

喬治研究所去年對超過 21,000 種產品進行的研究發現,61% 的五星產品有使用評級系統,但半星產品僅有 16%,三星或以下的使用比例為 24%。

該機構指,缺乏一致性令消費者難以比較商品,因此有需要制定「明確而迅速的時間表」,強制要求進行評級,並定期對系統演算法進行獨立審查。

未考慮因素

超加工食品(UPF)使用少量天然食品,採用工業技術、改質物質和各種添加劑製成。這類食品包括薯片、碳酸飲品、糖果、某些穀物和能量棒等。

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超高溫滅菌(UPF)與包括心臟病和糖尿病在內的多種有害健康後果有關,但「健康之星」評級演算法並未將加工過程納入考慮。該系統也不考慮代糖,這意味著零糖碳酸飲品和濃縮果汁最高可獲得三星半的評分。

迪姬表示,雖然在當年的審查之後對評分系統進行了一些調整,但該演算法仍然存在一些「根本缺陷」。「你可以在超市裡找到很多加工食品,例如速溶飲品Up & Go,甚至是代糖汽水——三星半,這根本說不通,對吧?代糖碳酸飲品沒有任何營養價值。」

Up & Go 的液體早餐產品富含膳食纖維和蛋白質,評級在四星半到五星之間。各種品牌的包裝薯片評分最高為三星半。Milo能量棒的評分為四星,而其他一些零食產品,如LCMs朱古力曲奇,則只標有一星。
HealthStarUptake.png

應否強制推行有缺陷的系統?

維州健康基金會 (VicHealth) 去年對 1100 名澳洲人進行的調查發現,營養資訊是影響食品購買的第二大重要因素,僅次於價格,但許多受訪者表示,他們不相信食品標籤是透明的。

2023 年癌症協會的調查發現,82% 的澳洲成年人認為所有包裝食品都應該包含「健康之星」評級。約三份之二的人表示,強制實施可使其更有用,65% 相信這有助於簡化他們的購買決策。

專家們一致認為應該強制實施,但在系統本身問題上存在分歧。

澳洲營養師協會(Dieticians Australia)總裁Magriet Raxworthy表示,該會支持將目前的制度強制執行,雖然未來「仍有改進的空間」。她指,評分不準確的個別產品只佔很小一部份,多數「確實提供了正確的資訊」。她又呼籲加強對大眾的宣傳,指導他們如何正確解讀這些評分。

本身是倡議組織澳洲健康食品系統協會(Healthy Food Systems Australia)成員的迪姬,指該團體不希望以目前的形式強制推行。

她指,現有的評級系統存在半星的偏差。「如果能給垃圾食品貼上警告標籤,指出我們不應該吃的產品,那肯定比這種基於排名的正面評分系統更有效。」

衛生部發言人告訴SBS新聞,負責食品問題的部長和廳長們將於明年初開會,聽取該系統的審查報告和澳新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FSANZ)的相關工作。

發言人表示:「評級不能取代營養知識。與膳食指南不同,它不會告訴你應該吃甚麼類型的食物或吃多少。某種產品獲得了五星評級,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每天都吃或大量食用。」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By Josie Harvey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