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護」變成「監視」:專家警告位置追蹤恐讓監控行為正常化

專家指,在獲得同意的前提下,位置追蹤在某些情況下確實非常實用,但同時警告,這項技術並非毫無風險,亦可能被濫用,導致控制與強迫行為。

A teenager uses his mobile phone to access social media

越來越多的澳洲人使用「Find My iPhone」和「Find My Device」等手機應用程式來追蹤親人的位置。 Source: AAP / Dean Lewins

當 18 歲的兒子去年背包遊歐洲時,一位澳洲母親米洛斯尼(Christine Milostnik)透過手機上的應用程式,即時看到兒子的所在地,令她倍感安心。

米洛斯尼表示,兒子在出發前已同意使用追蹤 App,這安排讓雙方在旅途中都更放心。
「有一次我打電話給他,說:『你 24 小時都冇郁過?』他就答:『係呀,我病咗。』對兒子來說,覺得有人留意他狀況是安心的。」她向 SBS 新聞說。

隨着孩子長大成人,米洛斯尼已很少使用追蹤程式,但多年來,她一直依靠這些工具確保孩子放學平安回家。她亦曾用此功能追蹤患有失智症的母親,以防走失。

「有一次我媽媽去完教堂回家時迷路,幸好我可以看到她位置,立即叫朋友去接佢。」她說。

安全與控制之間的界線

儘管存在私隱與安全爭議,越來越多澳洲人使用如 Life360、Find My iPhone、Find My Device 等手機應用程式,全天候追蹤子女、年邁父母、甚至伴侶及朋友的行蹤。

目前在澳洲被追蹤或使用追蹤功能的人數並無官方統計。

Apple 表示公司無法存取相關資料,而 Life360 曾表示其澳洲用戶超過 200 萬,但未回覆 SBS 新聞查詢。

新州關係協會(Relationships Australia NSW)行政總裁伊莉莎白(Elisabeth Shaw)指出,人們往往會合理化這種行為。

「我們生活節奏太快,不希望浪費時間,例如:『我唔肯定今晚屋企人幾點返屋企』,就會想要知道確切答案。」她說。

「然後人們會賦予這種行為一種崇高理由,覺得現今社會不再安全,追蹤其實是出於關心家人。」

但事實上,澳洲比以往更安全。根據澳洲統計局(ABS)數據,2023 至 2024 年度警方處理的罪案人數為 2008 年以來最低,兇殺與搶劫案件均明顯下降。

不過,與家庭暴力及性侵犯相關的罪案數量近年則有上升趨勢。
根據澳洲統計局(ABS)最新數據,2024 年全國錄得性侵犯受害者人數達 40,087人,較前一年上升 10%。

在此背景下,專家指出,若在「雙方同意」的前提下,位置追蹤應用程式確實可成為有效的安全工具——例如朋友之間互相追蹤首次約會地點、或家人監察親人在搭乘 Uber 時的行程。

伊莉莎白表示:「只要用戶能自行掌控,何時開放或關閉定位權限,並定期檢視雙方同意與目的清晰,這樣的使用方式可對生活帶來實際好處。」

「監控正常化」的隱憂

然而,有學者憂慮,位置追蹤技術的普及正在令「監控」變得理所當然。

蒙納殊大學性別與家庭暴力防治中心(Monash Gender and Family Violence Prevention Centre)主任哈里斯(Bridget Harris) 指,社會對「私隱」的觀念正在轉變。

「我們愈來愈習慣分享個人資訊、共用裝置,甚至期待他人可以隨時找到我們。無論是伴侶、子女還是朋友。」她說。

哈里斯指,隨著數碼監控滲透至工作、教育、政府互動等層面,人們漸漸也在私人生活中「正常化」監控行為。

根據澳洲電子安全專員(eSafety Commissioner)今年 5 月公布的研究,近五份之一(18至24歲)年輕人認為「隨時追蹤戀人」是合理行為。

哈里斯警告,這種文化可能導致受害者的求助被忽視:「當有人嘗試訴說被控制或受暴的經歷,旁人可能會說『這很正常,我和伴侶也會互相追蹤』,但實際情況可能完全不同。」

她強調,情侶或伴侶之間必須就追蹤技術的使用進行公開、誠實的對話。

「即使一方聲稱出於『關心』或『愛護』,若另一方感受不到同樣的安全與信任,那問題就必須被正視。」她說。

她同時提醒,即使是雙方同意,也可能改變戀愛關係中的預期與界線。

「有人會開始用回覆速度來衡量愛情,例如:『你一個鐘都沒覆我,代表你唔愛我』。我們往往把『即時回應』與『關懷』混為一談。」

「這根本就是監視」

對於這種現象,女子卡特(Alyssa Carter) 表示,她絕不會讓伴侶追蹤自己位置。

「我覺得這完全是侵犯私隱……我看不出伴侶有任何理由需要知道我身在何處。」她說。

卡特同樣拒絕追蹤自己 16 歲女兒的行蹤,並認為女兒若被定位會感到震驚。

「這根本就是監視(spying)。我相信她會覺得這是對私隱與自主權的極大侵犯。」

若您或身邊人士正受家庭或親密關係暴力影響,請致電 1800RESPECT(1800 737 732),發送短信至 0458 737 732,或瀏覽 1800RESPECT.org.au。如遇緊急情況,請撥打 000。

男性求助者可致電 No to Violence「男性轉介服務」(1300 766 491)。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Updated

By Caroline Riches, Niv Sadrolodabaee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