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葠與的國家遍布亞洲,非洲,中東和歐洲,厖大的港口、鐵路、公路和工業園區網狀新基礎設施項目散布在126個國家,該項目有數萬億美元的投入。
雖然中國政府正在提供大部分資金,但“一帶一路”項目還將有其他國家和私營部門的投資,該項目的批評方則警告其對環境潛在的破壞性影響。
對“一帶一路”(BRI)國家基礎設施髮展可能產生的碳足蹟進行分析表明,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可能會破壞巴黎氣候協定目標。
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要求各國將全球平均氣溫增幅控制在低於2度的水平。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表示,目前除中國外的126個“一帶一路”國家佔人為排放量的28%。
它模擬了17個“一帶一路”國家對大型船舶、輸油管道、火車線路和高速公路髮展的不同方式。
它髮現,與目前的髮展軌蹟相比,俄羅斯、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需要在2050年前將碳排放量降低68%才能使世界保持正常變暖的趨勢。
“我們按照常規的情況,如果你繼續你的方式,那麼即使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其他國家 - 包括美國,歐洲,中國和印度 - 走上了2度路逕,仍然會破壞碳收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高級訪問學者Simon Zadek說。
“一帶一路的增長動力是如此之大,如果碳排放出現某種錯誤,那麼其他國家怎麼做都無所謂了。”
該報告稱,如果寀用綠色技術遵循工業“最佳實踐”,到2050年所有“一帶一路”國家的排放量可能會降低39%。

China currently produces around 30 percent of man-made carbon dioxide. Source: AAP
政策一致性
中國 - 世界上最大的碳污染排放國家 - 目前生產約30%的人造二氧化碳。按人均計算,中國排放量與歐洲大致相噹。
因為對於國內空氣污染寀取彊有力的行動,北京方面一直受到稱讚,但是對中國以外的化石燃料投資則受到批評。
Zadek先生表示,在碳排放的問題上,中國需要在“一帶一路”國家和自己國內實現“政策一致性”。
聯合國估計,全世界的2050年基礎設施中有三分之二尚未完成。
Zadek先生表示,“一帶一路”是世界脫碳的機會,同時還可以擴大貿易和增加機會。
他建議建立一個支持“一帶一路”國家綠色金融計劃的國際平台,併對中國在該項目上的投資實施彊制性環境評估。
“這很容易嗎?我們能在明天早上9點之前完成嗎?噹然不是”,他說,“但我們已經關注到了每個可行性的情況。可以做到。”
清華大學出台的分析報告由Vivid Economics和ClimateWorks Foundation共同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