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的匿名空間,對於社會上「最脆弱」的群體而言,往往是一條關鍵的「求生出口」。專家警告,政府擬議的社交媒體禁令可能令他們失去這項重要依靠。
有專家指,一旦新規於今年稍後生效,逃離家庭暴力、躲避仇恨或尋找安全網絡空間的人士,可能失去對重要網絡資源的「關鍵」渠道。
澳洲政府計劃對 16 歲以下用戶實施社交媒體限制,並可能要求民眾提供政府簽發的身份證明文件,才能維持其社交媒體帳戶。
相關法律將於 12 月 10 日起生效,但外界憂慮,新規可能對部分社會上最弱勢的人群造成意料之外的衝擊。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互動、科技與資訊副院長麥凱(Dana McKay)向 SBS 新聞表示:「對大多數人而言,禁令或許能奏效,把年輕人擋在社交媒體之外。但對那些最脆弱的人來說,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艱難。」
READ MORE

「社交媒體」弊多於利?何時才是接觸的最佳時機
麥凱指,若將社交媒體帳戶與已知資料或政府紀錄(如駕駛執照)連結,就必須確保社交媒體上的姓名、出生日期等細節與官方紀錄完全一致。
這意味著,一些姓名並不完全符合的人士,可能會失去帳戶使用權。例如,部分教師為避免被學生找到,會使用婚前姓氏在社交媒體上活動。
其他隱藏身分以躲避傷害的人群,如 LGBTIQ+ 社群成員,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她說:「很多人使用的社交媒體姓名並非真實姓名,例如 Facebook 上就有不少人將中間名當作姓氏使用。」
「正在探索自身性別或性取向認同的人,若在社交平台上仍與親屬相連,可能會失去展現其更真實自我的網上空間。」
匿名帳戶被視為「求生出口」
麥凱強調,這些較為隱密的帳戶,對於身處危險環境的人來說,往往是重要的「求生出口」。
她說:「有時候,正準備逃離家庭或伴侶暴力的人,甚至會在離開前建立這些帳戶,網上資訊在協助他們安全脫身時相當重要。」
非歐洲背景人士或亦受影響
麥凱補充,來自非歐洲語言背景的人士,也可能在無意間受到影響。
「如果你的名字原本不是以拉丁字母書寫,那麼就可能出現多種拼寫方式。結果可能導致社交媒體上的姓名與政府證件上的版本不一致,從而引發問題。」
不過,她亦指出,必須承認部分用戶可能因「不當」目的而建立匿名帳戶,而新禁令正是針對這類情況加以防範。
誤差風險
新禁令預計在大約 100 日後實施,聯邦政府一份報告已概述相關的運作方式。
政府本周發布的報告指,「年齡認證技術」可以「高效且有效」地落實。
然而,報告本身亦承認,這些「年齡驗證」、「年齡估算」與「年齡推斷」方法,存在一定誤差。
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數碼文化高級講師韓芙莉(Justine Humphry)表示,年齡認證技術的誤差,在部分群體中可能更為普遍。
她說:「這些誤差顯示,對於多元背景的使用者而言,估算與推斷技術可能對特定人群不準確,尤其是年長者、非白人以及女性化身分的使用者。」
韓芙莉指,如果平台公司在未解決既有問題的情況下,直接引入依賴這些方法的年齡限制技術,「極有可能加劇現有的障礙與使用不平等」。
她又警告:「這些技術亦可能帶來用戶數據私隱風險,特別是在數據過度保存、數碼追蹤及跨平台數據重複使用方面。」
政府表示,將於今年稍後繼續完善新法律的實施與執行方式。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