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代糖在全澳廣受歡迎,每日消耗量超過一公噸,食品製造商也越來越傾向推出無糖的汽水和糖果產品。
不過,一項新研究指出,環境可能正為這些廣泛使用的代糖付出代價,代糖殘留正逐漸在全球水域累積。
這項研究刊登於《危害物料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由雪梨科技大學的李璇博士(Dr Xuan Li)領導。
研究團隊調查來自24個國家的污水處理廠中人工代糖的類型與普遍程度,分析其濃度變化及處理效率。
研究發現,常見的人工代糖難以分解,有些甚至正轉化為類似「永久化學物質」(forever chemicals)的污染物,對環境與動物危害程度,與PFAS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相當。
甚麼是 PFAS?
PFAS 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常見於防水、防油及不沾塗層產品。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 PFAS 具有毒性及致癌物質,對環境與人類健康均有負面影響。
為甚麼代糖會造成污染問題?
與天然糖不同,人工代糖被設計成難以消化與吸收,因此,人工代糖也不容易在水域或土壤中分解。這些代糖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時,傳統處理方式無法有效去除。
李璇博士表示:「我們吃的東西最終都會進入污水系統,並在污水處理廠中累積。」
「而處理污水設施本身也無法有效分解這些物質,於是這些物質會直接排放至自然環境中,日積月累,最終影響整個水域生物。」
李璇指出,部份魚類可能因此而早死,這會對生態鏈產生連鎖效應。
「魚類受到影響,食物鏈上層的生物也會受到波及。我們也觀察到藻類會出現異常繁殖後大量死亡的現象,這就是人工代糖累積所導致的。」

人工代糖並沒有完全被人體吸收。 Source: Getty / Juanmonino/iStockphoto
所有代糖都一樣有害嗎?
不完全是。研究發現最難分解的是三氯蔗糖,又稱蔗糖素(sucralose),市面上常見品牌為 Splenda。乙醯磺胺酸鉀(acesulfame potassium,又稱 Ace K)也難以移除,容易排放至外部環境。
相較之下,糖精(saccharin)與環己胺酸,又稱甜蜜素(cyclamate)較易從水中去除。這四種代糖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
此外,研究還在廢水中發現了其他代糖成份,包括:紐甜(neotame)、甜菊糖(stevia)以及新橙皮苷二氫查爾酮(NHDC)。
潛在影響有多大?
李璇博士表示,目前無法準確預測這些微量毒素累積到影響人類健康的時間與程度。
她指出,雖然近年來 PFAS 已成為關注焦點,但人工代糖其實也具有類似的「累積途徑」,可能透過飲用水與環境持續影響生物體。
她呼籲進一步研究,以了解人工代糖對地球、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研究也建議應進行持續監測、強化法規,並改進處理技術,以減輕代糖帶來的潛在環境風險。
消費者可以怎麼做?
李博士表示:「作為消費者,我們在購買產品時可以多想一想,」
「我明白人工代糖對於控制血糖或體重的人來說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問題是:我們真的充份了解這些物質嗎?如果不確定,或許傳統含糖產品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