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醫療總支出增至一年2700億元 七成由政府負擔

一份報告顯示,上一年度全澳醫療支出總額達約2705億元,其中有關癌症的支出位列首位,達197億元,比十年前翻了一倍。

A doctor and two patients are sitting at a table during a consultation. Only their hands are visible. The doctor's hands are on a table beside a stethoscope, tablet and laptop. He is wearing a white doctor's gown. The patients' hands are visible in front of the doctor.

自2017-2018年以來,癌症一直是澳洲醫療支出最高的疾病。 Source: Getty / XV STUDIO

澳洲健康與福利研究所(AIHW)本周發表報告指,2023-24年度澳洲的醫療總支出為2,705億元。

按數值計算,該數字高於2021-22年的2,449億元和2022-23年的2,551億元;經通賬調整後,僅略高於這兩個財年的實際支出2,677億元。

總支出中約69%是由政府承擔——1,062億元來自聯邦政府,820億元來自各州和領地政府。

報告指,醫療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比例從2022-23年的17.1%下降到2023-24年的16.8%,顯示「醫療支出增長速度低於政府支出的其他領域」。

這些醫療支出被細分為17個類別,這些類別的支出從2022-2023年的1,702億元增加到2023-2024年的1,804億元。

這個數字與全國醫療總支出之間的差異源於739億元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行政管理和公共衛生計劃等,並非針對任何特定疾病。

哪些疾病耗資最多?

自2017-2018年以來,癌症一直是澳洲醫療支出最高的疾病。比起2013-14年,癌症支出翻了超過一倍,目前已達197億元。

在各類癌症中,澳洲在肺癌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各18.7億元)、腸癌(18.5億元)和乳癌(18.4億元)上的支出最高。

癌症也是負擔最重的疾病,佔17類疾病造成的殘疾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減少總數的16.4%。殘疾調整生命年,是指因疾病或損傷導致的過早死亡或殘疾而損失的生命年數。
NACA Template (1).png
In 2023–24, cancer was the disease group with the highest spending ($19.7 billion), followed b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16.9 billion) an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16.3 billion).
其次是心血管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支出分別為169億元和163億元。

在心血管疾病中,冠狀動脈心臟病(38億元)、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21億元)和中風(20億元)的支出最高。在肌肉骨骼疾病中,骨關節炎(48億元)和背痛及相關問題(40億元)的支出最高。

自2013-14年以來,除一年之外,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一直是醫療支出排名前三的疾病類別。

其他疾病類別還有健康護理(139億元,包括常規牙科治療和孕產婦護理等)、傳染病(133億元)和胃腸道疾病(131億元)。

心理健康問題和濫藥的總支出排名第七,達124億元,但其減少的殘疾調整生命年卻位居第二,佔14.8%。

抑鬱症和焦慮症等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在該類別中的支出最高,分別為27億元和26億元,但就個案而言,精神分裂症的費用最高,約為2.9萬元。
報告指,某些疾病類別的成本和支出差異巨大,可能有許多原因。「如果某種疾病造成的傷亡相對較高,但醫療支出卻很低,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應該增加醫療支出。」

「例如,道路交通事故或吸煙相關疾病也可以通過醫療體系之外的投資和應對措施來解決,例如通過教育、交通、環境衛生或其他社會服務。」

這份近期發布的報告中的估算數據來自50多個資料來源,涵蓋了政府、個人、私人醫療保險公司和其他私人機構的支出。報告指,疾病的成本遠遠超出醫療領域,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主要死因

根據澳洲健康與福利研究所的2023年數據,澳洲人的主要死因因性別而異。

冠心病是男性最大死因,佔死亡總數的10.8%;而失智症是大多數女性的致命死因,約佔當年死亡總數的12.2%。第二大死因則排名互換,分別佔男性死亡總數的6.4%和女性死亡總數的7.6%。

男性第三大死因是肺癌,佔5.4%;女性第三大死因是腦血管疾病,佔6.1%。

主要死因也因年齡而異,道路交通事故是1至14歲兒童最常見的死因,而慢性疾病是45歲以上人口的主要死因。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By Zacharias Szumer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