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梨華人區Chatswood,來自台灣的唐盧錦桂(Kay Tang)可能是最受大家歡迎和愛戴的面孔之一。每當大家看到這位總是面帶笑容、熟練地駕駛代步車的長者,都會親切地叫她一聲「唐媽媽」。
唐盧錦桂現年96歲,今年已經是她擔任社區義工的第28年。多年來,她每周三天,雷打不動,義務教導社區成員日本舞、台灣舞和皺花藝術。
她的學生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唐媽媽」的課堂上,他們因為共同的興趣與陪伴,凝聚成了一個緊密的社區。
時代的見證者
唐盧錦桂出生於 1929 年日據時期的台灣,從小接受日式教育,日文是她的第一語言。青年時期,她曾擔任小學教師。1945年光復後,她開始學習中文。直到67歲移居澳洲後,才首次接觸英語。
正因為這段跨越語言與時代的獨特人生經歷,她以舞蹈和花藝作為媒介,成為社區中聯繫不同文化與世代的橋樑。
「我的學生範圍很廣。這裡是多元文化國家,來自每個國家的學生我都不會拒絕。包括馬來西亞、印尼,還有日本人、台灣人、韓國人……很多國家的學生我都收。」

唐盧錦桂和她的台灣舞課程學生。 Source: SBS
我教他們的舞都是我自己編的,我看到他們表演,人們拍手的時候,我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她帶著她的學生們參加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演出,並登上過2000年雪梨奧運會的舞台。
「一周前還在教」
本周三,唐盧錦桂在市議會的MOSAIC多元文化中心宣布退休,在歡送儀式上獲市長頒發表彰獎牌。
她自豪地表示,上周還剛教過課,但坦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逐漸開始依賴輔助代步車出行,教學也變得愈發有挑戰性。「我之前跳舞會示範給他們看,他們跟著我跳,然後去表演。可是這幾年腰有問題,沒辦法跳了,就是用嘴巴形容左邊幾步、右邊幾步、手怎麼拿、怎麼跳。」
唐盧錦桂曾獲頒新州州長和諧獎章。 Source: SBS
「老師真的很稱職,很關心你,經常會說『有沒有不明白的來問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她年紀這麼大,九十幾歲。如果我在她的年紀有這樣的狀態會很開心,因為她的頭腦真的很清醒。」
社區的意義
來自各族裔的退休人士和長者是唐盧錦桂班裡的主力,其中不乏為了照顧孫子女而來到澳洲的移民。
由於語言障礙,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陷入社交孤立。但透過參加唐盧錦桂的課程,這些長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在舞蹈與皺花藝術的學習中,重新建立起歸屬感與社區聯繫。
華人老贏就是其中一位。她說:「十多年來一直看孩子,孩子上學(我)才出來玩。人到老年,找到樂趣,非常感謝老師和每一位姐妹。」
唐盧錦桂則表示,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見證過食物和物資的匱乏,她更加珍惜多元文化社區和平共處的意義。「我告訴他們,大家年紀大了,跳舞算是運動,(肌肉)與音樂配合,皺花是手指頭的運動。」
要發揮自己的文化優勢,為社會的和諧而盡一份力。
被問到「退休」後有何計劃,她表示打算四處遊玩。「先去火車能到的地方,代步車可以上去。遠的地方想去阿德雷德和布里斯本。」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