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海鮮的高品質和多樣性聞名。澳洲農林漁業部數據顯示,澳洲人消費的62%食用海鮮都是進口,主要來自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澳洲的海產資源豐富且人口相對較少,為何要進口如此多海鮮?
「澳洲的海鮮是(要求)可持續發展,海鮮種類有配額規定,每年只允許撈獲有限數量,造成捕撈成本比較高。海外進口蝦的價格,還要比澳洲產的低最少 30% 至 40%。」
另一位華人王棟,經營國際海鮮進出口生意,他提到東南亞國家的海鮮產業比澳洲更具優勢。「東南亞地區的捕撈成本相對低,工人的工資成本和生產成本各方面都較低,捕撈生產及銷售都是一體,這過程中,成本會節省很多 。」
澳洲農林漁業部的網站介紹,本地很大部份原本可以供應國內市場的海鮮,都被銷往國外,而且主要出口高價值海鮮,例如岩龍蝦、優質金槍魚和鮑魚,進口則主要以低價產品為主,如魚罐頭和冷凍魚片。
2019-20 年度,澳洲海鮮出口總額 14 億元,佔澳洲海鮮總產量約一半,大多數出口中國。
以岩龍蝦為例,早前有報告稱,澳洲約 97% 都出口中國。2019年,澳洲岩龍蝦在中國市場的貿易額超過 7 億元,隨著工黨政府與北京達成協議,曾在2020年被中國禁止進口的岩龍蝦,也於去年底恢復出口,再次成為中國消費者餐桌上的「寵兒」。
荷伯特龍蝦廠負責人Harry,向SBS中文介紹塔州龍蝦出口狀況。「塔州龍蝦較有名,所以市場需求大,拉高價格。中國消費量大,價格一直在變,我可以給你一個大概價格範圍,數星期前,可能出口中國 130 元左右一公斤,廣州、上海這些銷量都很大。最高的時候,我們支付給漁民的價格都要 100 元以上。」
Oscar說,澳洲本地龍蝦、鮑魚的消費主要在假日,消費者以華人為主。為了照顧本地市場,有時會將一些有瑕疵的龍蝦打折出售。
「我們的銷售中,華人可佔 90% ,甚至 95%。如龍蝦裡,有斷鬚或斷腿,我們會以相對便宜的價格,銷售到本地餐廳和海鮮店。如果太貴,再考慮到這邊的人工成本,他們便接受不了。 」

澳洲大部份海鮮銷售至海外。 Source: AAP
「我們活的東西肯定都是本地的,如龍蝦、蟹、鮑魚,蝦球、帶子等用進口冷凍,也是因為價格問題。前兩天我去市場看了當地魷魚 37 元一公斤, 一條要 50 元。如果我們用這些魷魚做椒鹽魷魚,價格就不得了。」
還有其他選擇嗎?
既然澳洲海鮮價格不太吸引,顧客為何不直接從漁民手中購買海鮮呢?荷伯特龍蝦漁民Glenn Jager表示,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很好,現實操作起來卻很麻煩。
「漁民在碼頭賣貨不常見。現在一公斤能賣 80 元或 85 元。直接賣予加工廠,他們上門取貨包裝轉發中國。如果碼頭直銷,你要給每隻龍蝦貼標籤、秤重、填一堆表格,非常麻煩。 」
自己買海鮮拿到餐廳加工,又是否可行?Ken表示,此舉或會令餐廳面臨食品安全風險。「譬如說拿了死魚來加工,客人吃壞肚子,誰應該負責?食客應該負責,還是餐廳負責?很多事情連在一起就變得不太可行了。」
海鮮業界新規定
為振興本地海鮮市場,讓消費者了解海鮮來源,聯邦政府推出新規定,要求全澳餐廳、咖啡店及酒吧等餐飲場所,要實施海鮮「AIM」規定,在菜單中標明海鮮來源。
「AIM」中,A 代表澳洲本地出產,I 指進口,M 則指混合。這項規定在12個月的過渡期後,將於2026年7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
Ken表示,新規定今年7月試行以來,對顧客影響不大,但餐廳工作量增加。「我們的步驟變多,因為大概80%的冷凍海鮮都來自國外。」
墨爾本市民Ewan Pong認為,新規定是好事,非常支持澳洲本地海鮮產品。「這樣我們可以知道究竟這是澳洲本地食材,還是海外運送過來的食材。我自己本身喜歡本地的,就算我們購買冰鮮那些,都是選擇澳洲出產。」
Oscar則認為,新規定是否奏效,需要時間反映:「我們從事這行業很久了,知道捕撈澳洲本地海產的漁民很辛苦,也希望給予他們更多支持。法律會否影響消費者最終的購買習慣,我覺得還需要時間觀察。」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