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年輕的女醫生Chloe(化名)每天都會補一粒維生素D,這個習慣保持了快一年,自從她的GP檢查出她的維D水平不是特別理想。
Chloe跟其他早出晚歸不太曬太陽的上班族一樣,果斷選擇了每天服用維D,而維D也是澳大利亞GP們最常開的處方補充劑之一。
但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像Chloe這樣的沒有缺維D的臨床癥狀的人來說,服用維D可能沒啥用,甚至可能是一種浪費,且鮮有證據表明此藥存在降低患癌風險的功能。

Die Sonne ist der wichtigste Spender von Vitamin D Source: Pixabay
由美國波士頓布裏格姆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進行的全球最大規模的維生素D隨機對照試驗VITAL,在對全美2.5萬多名男性和女性進行研究後,於去年底公布了結果:補充維D既不能降低患癌風險,也不能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其實,除了維D之外,澳大利亞人對其他的維生素和保健品也充滿熱愛。
維D興趣大爆炸
維D缺乏的衡量水平是血液中的化合物25-羥基維生素D(骨化二醇)的含量是否低於50nmol/L,自1928年德國化學家阿道夫·溫塔斯(Adolf Windaus)因建立維D生產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獎,人們對維D的關註和興趣與日俱增。
而這種興趣的大爆炸始於20世紀初,彼時研究人員開始發現大量疾病與維D缺乏存在關聯,包括癡呆癥、乳腺癌、腸癌、心血管疾病、精神分裂癥以及勃起功能障礙。
雖然很多人會擔心自己的維D水平,但其實極少人的維D水平低到需要引起臨床關註——澳大利亞人中只有7%的人患有中度或嚴重的維D缺乏癥。
QIMR Berghofer研究所的癌癥病因學研究員Rachel Neale副教授目前領導著一項研究維D對健康益處的試驗——D- health,這個試圖確定服用維D是否有益健康的實驗是全球範圍內第二大的實驗。

Insight - Vitamins, scam or science? Source: Supplied
Rachel Neale副教授表示,“問題是,維D含量低的人往往也相當不活躍,他們經常不舒服、生病了,所以他們不去戶外。因此,維D實際上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或健康的標誌,卻並不會導致隨後的疾病風險。”
但南澳大學癌癥研究所的Elina Hypponen教授持有不同意見,她認為對那些自己感覺曬不到充足陽光的人,謹慎地吃一些維D是合理做法。
補充維生素,究竟有多少科學依據?是不是既浪費錢又有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