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墨爾本的汶萊華人Catherine Tan,是一名律師,在大家庭長大的她,最懷念農厤新年到親友家拜年,品嚐家家戶戶自制的糕點。她也提到,汶萊華人有很獨特的飲食習慣。
要點:
- Catherine Tan是汶萊華人第三代,爺爺是福建人
- 汶萊華人家庭的農厤年過得十分有儀式感,必會自制糕點
- 汶萊難以買到豬肉,讓噹地華人對豬肉食品趨之若鹜
Catherine Tan的爺爺是福建人,在二戰之後,帶著父母坐船離開中國。最初,他們一行人要到馬來西亞,但因為不適應船上生活,再加上噹時的馬來西亞生活條件較差,長輩們紛紛生病了。
聽到汶萊的一所教堂提供免費醫療服務,Catherine Tan的爺爺決定試試,併從此扎根汶萊了。
汶萊的華人比例不到百分之10,總人口數不到四萬人。
來自移民家庭的背景,加上汶萊噹地的多元文化,Catherine不只會說汶萊官方語言馬來語,還會講普通話、英語、福建話、法語和廣東話,甚至也因為母親的背景,聽得懂客家話。
READ MORE

结合专业和语言能力 Catherine律师帮助澳华经商者度难关
來到澳洲生活後,Catherine Tan和不同背景的華人朋友交流髮現,原來汶萊華人的飲食習慣是那麽獨特。
汶萊是穆斯林國家,很難買到豬肉。
因此,噹她初抵達澳洲時,幾乎天天早餐都吃培根三明治,和朋友聚餐吃港式飲茶時,彆人點的都是蝦餃,她則狂點有豬肉的燒賣、餃子、腸粉、叉燒。
搞笑的是,後來我父母來澳洲探望我時,他們也是一樣的行為。

Source: Catherine Tan
我們家是很大的家庭,我的爺爺有11個孩子,很多人會聚在一起。
而汶萊華人家庭的年菜,相噹地多樣,在Catherine Tan家族的飯桌上,年菜以廣東菜系為主,例如:燒雞、燒鴨、鮑魚等,也有中式滷肉、馬來風味的咖哩,甚至也有為了孩子準備、偏西式的炸雞翅和香腸等菜色。
受到馬來西亞文化影響,汶萊華人家庭在吃完年夜飯後,也會來一道“撈生”。 Catherine Tan告訴SBS中文,撈生是一個五顏六色的拼盤,襬上生魚片、蘿卜、面條、黃瓜絲等,她和家人會一邊用筷子撈、一邊講些祝賀語。
撈完就有一盤沙拉-中式沙拉,這是一種儀式。
而生長在大家庭、居住在有16間房大屋子的Catherine Tan也表示,大年初一的“拜年”是她最喜歡的過年環節了。
過年時,傳統上汶萊華人家庭都會準備自制糕點,搭配一些外頭買的糕點,“每家都有每家的特色,像是馬來糕、甚至也有人會做起司蛋糕。”Catherine Tan拜年時總喜歡品嚐各家手藝,但她還是最喜愛母親自制的辣中帶咸的糕點。
此外,Catherine Tan的奶奶生前在汶萊創立了蝦餅事業,堅持用“七公斤的蝦做五公斤的蝦餅”,做出扎實、滿滿蝦味的蝦餅。
Catherine Tan回憶,從過年前一個月,他們的蝦餅生意訂單就會應接不暇,一家老小全部投身趕出貨,工作時一邊無限循環地播放新年歌曲,制造出滿滿的年味。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回到汶萊過年的Catherine Tan表示,她仍堅持過年要有儀式感,會到超市辦年貨,邀請朋友們圍鑪、以及四處拜年。

汶萊華人家庭年糕 Source: Catherine Tan

Catherine Tan今年家中自制的年糕 Source: Catherine Tan

汶萊華人家庭年糕 Source: Catherine Tan

汶萊華人Catherine Tan全家一起做蝦餅 Source: Catherine Tan

汶萊華人Catherine Tan全家一起做蝦餅 Source: Catherine Tan
歡迎您點擊首圖,收聽完整音頻寀訪。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