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爾士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UNSW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Centre)剛剛公布的模型研究,將澳洲主要城市過去的落雹的情況,與氣候於2080年升溫攝氏2.4度的預測情境比較。
李偉才博士解釋,由於大氣越來越不穩定,令當中水氣形成的冰雹反覆上升下降,體積變大。
全球暖化令大氣層更熱,李偉才指出當中能夠飽含的水氣亦增多。
「水氣增加,氣流又變得更強烈,導致落雹的頻率增多,冰雹也會大些。」
所以澳洲未來落雹的次數更多,冰雹也更巨型。
同時,根據模型研究,直徑達到 10 厘米的冰雹出現的次數,也會更多。
李偉才博士就指出,如果冰雹直徑達到 2 至 3 厘米,已經可以造成嚴重破壞,如果直徑達到 10 厘米,他擔心會出現人畜傷亡的情況。
他並表示全球暖化目前已經對澳洲造成嚴重影響,包括導致南澳出現的毒海藻以及長期乾旱。
李偉才形容南澳毒海藻是自然生態大災難,已經導致數以萬計的海洋生物死亡。
「目前海藻面積達到 5,000平方公里,深度達到 30米...在學術名稱為『藻華』。」
李偉才表示,在香港,海灘出現紅潮,也是出現「藻華」情況。
李偉才並解釋南澳以至維州及塔州的長期乾旱,是全球暖化導致「副熱帶高壓脊,在南半球的就慢慢向南移,在北半球的就向北移。」
詳情請聽今集訪問。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