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蒙納殊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維州癌症協會合作進行的最新澳洲研究發現,每日飲用一杯人工代糖汽水,可能會令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驚人地增加38%。令人意外的是,這一風險甚至高於每天飲用傳統全糖汽水的人,其風險只增加23%。
詳盡錄音:
該項研究追蹤了超過36,000名年齡介於40至69歲的澳洲成年人,時間長達近14年,並在數據分析中已調整飲食、運動、教育程度等可能影響健康的因素。
研究資深作者、糖尿病與血管醫學專科醫生庫爾滕(Koulten)教授表示,結果顯示公共衛生策略或需要重新思考應對方向。
【結果存疑】研究仍有未解之謎但將鼓勵更多後續研究
新州衛生廳病理科的專科醫生李超浩副教授向SBS廣東話節目《大眾論壇》節目表示,研究的結果仍充滿未解之謎,但亦會鼓勵更多後續研究。
李教授解釋,代糖與糖尿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並非新話題。雖然新研究屬於長期追蹤,卻仍未能提供確切的病理機制,因此在醫學界的證據價值尚未達到最高層級。
「早在2009年的醫學文獻中,就已出現相關觀察結果。但今次研究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僅依賴單一時間點的觀察,而是長期跟進大規模人群,並比較每日飲用代糖飲品人士與非每日飲用人士的風險差異。」
「醫學界普遍會以觀察態度看待此類結果,同時將其視為公共衛生預防措施的早期訊號,並呼籲政府可提前介入監管。」
【深度解讀】從病理學推敲代糖影響代謝的可能成因
雖然目前尚未找到確切的病理原因,但李教授亦根據現行的資訊,嘗試推敲代糖飲品為何會影響人體代謝,他在節目中提出數個醫學性假設:
1. 代糖或引起大腦的甜味反應
「嘗到甜味時,大腦會誤以為有食物能量即將進入體內,從而指令身體提前分泌胰島素、胃酸等消化物質。但代糖並不提供熱量,導致大腦與身體啟動的代謝反應與實際能量攝取不符,打亂新陳代謝的訊號系統。」
2. 代糖或增加食慾與熱量攝取
「當身體預期獲得能量卻沒有時,大腦可能促使人增加進食量以補足能量需求,從而令總熱量攝取上升。」

Source: SBS
3. 代糖或影響腸道菌群
「代糖可能改變腸道內的有益菌結構,進而影響葡萄糖耐受性與胰島素敏感度,甚至導致胰島素抗性。」
4. 研究或出現反向因果關係
「有可能是原本已屬於糖尿病高風險群的人更常飲用代糖飲品,因此在長期追蹤中,這些人更容易發病,而非代糖本身直接引致糖尿病。」
【各鄉各麗】研究成果或因種族及地區不同
李教授亦引用過去的醫學研究成果,解釋這類追踪型的研究數據,亦會因應人種或區域等因素而有分別。
他引用西方國家經常飲用全糖汽水確實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明顯關聯為例子,指在泰國,相同的研究卻顯示此關聯只出現在女性身上,男性沒有相同趨勢;而在日本,在男女的測試上,均未出現與西方相同的結果。
「據專家分析,這些差異可能與人種的基因結構、生活習慣,以及研究樣本的年齡範圍等因素有關。」
「例如日本研究樣本雖有數萬人,但整體生活方式健康,且受試者年齡偏年輕,也可能與結果無關聯性有關。」
若個人擔心糖尿病風險,是否有需要完全避免代糖產品?李教授認為,無論是代糖或真糖飲品,控制其份量與頻率才是關鍵。
「今次研究主要針對每日攝取至少一罐或以上的人群,而在華人社群中,這種高頻率攝取的情況並不普遍。」
他建議,公眾毋須過度恐慌,但應留意攝取習慣,例如一週在外用餐時偶爾飲用少量即可,不必將代糖汽水列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