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州相繼解封,以及聖誕節即將到來,澳大利亞人們再度開始購物、添增新衣服。
但是,一股新的消費浪潮正在產生, 人們選購衣物時不再只注重款式,更在意的是衣服的永續性。
(街訪民眾)“我認為,我的朋友和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們,我們所注重的是非常好的衣服質量,讓我們能夠穿個10年甚至15年。”
澳大利亞本地品牌Bassike共同創辦人Mary Lou Ryan表示,這已經在消費者中成為共同趨勢。
“我們在商店裡,聽到越來越多人在討論衣服的(永續性)。消費者現在越髮地在意所購買的商品,他們想知道料子從哪來、衣服由誰制作的。”
在全澳,時尚產業市值270億,而近年來更受到“快時尚”浪潮的洗禮,大量的快時尚時裝店用便宜的價格,販售最新流行的款式。

Source: Camera Nazionale della Moda Italiana/Facebook
過去十年來,這些大多從海外來的快時尚品牌,入駐澳大利亞鬧區街頭,而且經營得相噹成功。
不過,同時他們也遭到外界批評,因為大量的便宜衣物在消費者穿了幾次後,就被丟棄到垃圾桶中,引髮環境危機。
環境部長囌珊·蕾(Sussan Ley)就表示,他們糰隊更在改善此議題。

It was fascinating watching her first forays into shopping when she had to use her own money. Source: Getty Images
澳大利亞時尚產業有過多、過快的快時尚,他們質量低劣,而且會被丟棄。每年平均每個澳大利亞人購買27公斤的衣服,而且丟棄其中的23公斤。
聯邦政府已宣布新目標,2030年前要回收百分之80的廢棄物,包含紡織品。
政府將挹注100萬元給澳大利亞的時尚委員會,帶動整個產業解決這個問題,專注於管控衣物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噹中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包含生產到回收,
時尚委員會代理執行長Kellie Hush表示,“購物時,我們應該開始更謹慎地做每個決定。真正地去想我們穿的是什麼、從哪裡制造、這個衣物的生命週期如何終止等議題。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而不是搖籃到墳墓,從生產這件衣物時就不該有環境污染,直到這件衣服結束生命週期時,也不會有污染。”
蒙納士大學永續生產機構的Julie Bolton解釋,永續時尚不只是做垃圾回收,潔凈的生產過程才是最核心的。
“如果你要討論氣候議題,我想我們經常忘記了生活用品從哪而來。它們都是從某個地方生產來的。而為了生產成這個商品,過程中髮生了什麼事?我們用了哪些材料?混用了哪些能源?以衣服來說,衣服是從哪裡生產?原料在哪裡收成?運到哪裡的工廠?如何從一個紡織原料變成一件衣服的?然後,是如何運送到澳大利亞?它是本地制造的嗎?還是從海外運來?所有的這些因素,都和時裝物件的碳足蹟有關。”
悉尼科技大學講師、同時也是時裝設計師Timo Rissanen,對政府新政策表達歡迎,但他也說,長期以來,消費者們該重新思考購買衣服的流程了。
Timo Rissanen指出,快時尚產業的生意模式總是著重在快速設計、生產,他對此提出警訊,稱快時尚業將面臨挑戰。
“在過去20年以來,全球服裝的生產和消費數量都加倍。同時,大量的消費行為也導致環境污染增長。另一方面,在消費文化上,我們也應該反思。”
時尚委員會代理執行長Kellie Hush也回應,消費者應該思考與服裝之間的關系。
“我們認知中,快時尚進到這個國家是為了讓我們穫得更便宜的商品,且下週還會到店裡選購彆的商品,例如,尤其是女性為了一個活動買一件裙子,然後就再也沒有穿過。我們應該停下腳步,去買一些我們能夠一直穿的衣物。我覺得我們尤其需要教育那些年輕的消費者,讓他們知道應該買些長期能穿的衣服,而不是只穿個一次、五分鐘。”
畢竟,永續的衣服永遠不會退流行。
(點擊首圖收聽音頻)
(本文系SBS中文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