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歌劇院攜手台灣藝術家 線上展演四件影像作品

河床剧团《事物的重量》(Riverbed Theatre, The Weight of Things)

河床剧团《事物的重量》(Riverbed Theatre, The Weight of Things) Source: 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悉尼歌剧院提供

雪梨歌劇院與台灣藝文團隊所打造的「返回:第二章」影像作品展,現正於歌劇院線上平台Stream播映中。 (點擊首圖收聽採訪podcast)


COVID-19疫情期間,雪梨歌劇院與台灣藝文團隊克服萬難,歷經一年半、共同打造出「返回:第二章」(Returning: Chapter 2)的四件影像作品,自2月23日起,於雪梨歌劇院線上影音平台Stream播映。


要點:

  • 雪梨歌劇院首度與台灣藝文團隊共製影像作品
  • 雪梨歌劇院線上平台現展出四件台灣藝術團隊共創作品
  • 「返回:第二章」寓意在疫情之下帶給觀眾一些正向能量

「返回:第二章」由雪梨歌劇院當代藝術策展人麥可・杜(Micheal Do)與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聯合策展。四件作品分別由澳洲舞者阿姆利特・賀皮(Amrita Hepi)、台灣藝術家暨電影創作者蘇郁心與澳洲舞者安琪拉・戈歐(Angela Goh)、台灣河床劇團、台灣藝術家蔡佳葳所創作,是雪梨歌劇院首度嘗試的台澳共製合作模式。

C-LAB吳達坤總監表示,即便過去兩年來受到疫情限制,許多藝文場館不能對外開放,雪梨歌劇院仍持續與亞洲地區的藝術家,透過影像合作、串連起來,並已經在Stream推出與日本藝術團隊合作「返回:第一章」。他透過台灣文化部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的引介,認識了歌劇院的策展團隊。
我們看了這個計劃後,就覺得滿好的,台灣有很多影音藝術的創作者,針對疫情上面的一些發想、或者創作上面的一種追尋,提出他們的觀點。
吳達坤也提到,在合作的創作者人選上,他也特別選了與澳洲有淵源的台灣藝術家。從選擇藝術家到製作作品和最終呈現,與雪梨歌劇院長達一年多的合作過程,充滿了無數的越洋通訊和討論,相當具有挑戰性。

《歐洲鰻的追尋》(The Anguilla pursuit)由阿姆利特・賀皮製作,作品靈感來自於歐洲淡水鰻的遷徙,它們從新喀裡多尼亞遊經兩千公裡到雪梨皇家植物園的淡水。作品透過隱喻和典故,探討人們踏上歸屬旅程的身心靈面向。
阿姆利特・贺皮《欧洲鳗的追寻》(Amrita HEPI, The Anguilla pursuit)
阿姆利特・賀皮(Amrita HEPI) Source: 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悉尼歌剧院提供
《潮汐演變》(Tidal Variations)由蘇郁心與安琪拉.戈歐共創,他們將雪梨歌劇院想像成一個漂流在水面、彙聚了海底電纜的數據中心。吳達坤介紹,海底電纜與當代通訊密不可分,這部作品透過語言、聲音、動畫、舞蹈和歌劇院的歷史畫面,交織而成虛幻的影像。
苏郁心 + 安琪拉.戈欧《潮汐演变》(SU Yu-Hsin and Angela GOH, Tidal Variations)
蘇鬱心 + 安琪拉.戈歐《潮汐演變》(SU Yu-Hsin and Angela GOH, Tidal Variations) Source: 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悉尼歌剧院提供
《數字》(Numbers)由蔡佳葳創作,拍攝橫跨澳洲自然環境與雪梨歌劇院等場景,並與美國實驗金屬樂團「Sunn o)))」創團音樂人史帝芬・歐馬利(Stephen O’Malley)合作,配樂邀請 5 位在雪梨的聲樂家,每位都演唱對於自身具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像是:生離死別、逝去親友的年齡、新冠疫情上揚的死亡人數等。
蔡佳葳《数字》(Charwei TSAI, Numbers)
蔡佳葳《數字》(Charwei TSAI, Numbers Source: 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悉尼歌剧院提供
《事物的重量》(The Weight of Things)由河床劇團所打造以旋轉的神秘儀器、爬行軀體製造出的炭筆灰與懸吊的肢體,帶領觀眾進入一個超現實的夢境。河床劇團郭文泰導演表示,成立20多年來,河床劇團擅長現場舞台劇表演,這是首次創造錄像作品。然而,製作過程中卻碰上了去年台灣疫情升溫、室內人數管控的限制,拍攝作業面臨不少挑戰。
疫情時代就是一直要去強調:我們怎麼去堅持、我們怎麼去忍受、我們怎麼去配合那些轉變,看看有什麼新的可能性。這個作品如果沒有疫情就不會存在,如果沒有那些轉變,它也不會存在。
郭文泰(Craig Quintero)
河床劇團郭文泰(Craig Quintero)導演 Source: 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悉尼歌剧院提供
河床劇團葉素伶製作人補充,「這部影片它是一個疫情時代下的見證,關於那些來不及追求的夢想、所愛的人的逝去,人們的話語跟行為,這些變成了我們所背負的枷鎖跟重量。這部短片它在探索了天堂跟地獄之間生與死之間、希望跟絕望之間的中介空間。」

(點擊首圖收聽採訪podcast)

(本文系SBS中文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SBS致力於用60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