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对于初到澳大利亚的新移民而言,语言往往是迈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
但即便克服了英语障碍,如何获得“澳洲本地经验”仍是许多人面对的难题。
近年来,一些教育和社区服务机构尝试通过实习项目,为新老移民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真实职场中锻炼语言、积累经验。
在接受SBS普通话采访时,澳大利亚成人多元文化教育服务机构(AMES)教育与参与事务总经理米娜·奈杜(Meena Naidu)指出:“语言和就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课堂学习能提供基础,但真正的沟通和自信,需要在工作中实践。”
澳大利亚成人多元文化教育服务机构(AMES)教育与参与事务总经理米娜·奈杜(Meena Naidu) Source: SBS / Lorien Chen
无论是年轻一代希望进入专业岗位,还是年长者希望继续保持社会联系,语言与就业经验的结合,往往是他们走向新生活的关键。
在实习中找到第一份机会
Mary Zhang于2023年底移居澳大利亚。
最初,因为英语水平有限,她对求职缺乏信心,也没有尝试投递简历。
Mary Zhang通过AMES的“教育与就业技能”项目(SEE)获得实习机会,而这份宝贵的“本地经验”最终帮助她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 Source: SBS / Lorien Chen
AMES教育、创新与SEE项目经理拉凯什·萨哈(Rakesh Saha)表示,该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员提升语言、计算和数字素养。
但除此之外,这一项目还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归属感。
“作为移民,我深知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困难,以及获得本地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他指出。
AMES教育、创新与SEE项目经理拉凯什·萨哈(Rakesh Saha) Source: SBS / Lorien Chen
“实习让我把自己放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不再只是‘学语言’,”Mary说。
“它让我在面试时有更多故事可以分享,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可以融入的可能性。”
几个月后,Mary通过努力获得了AMES内部的一份教育支持工作。
她坦言,这份工作对她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回馈。我经历过作为新移民的迷茫,现在能用中文和英语帮助其他学生,就像曾经有人帮助我一样。”
退休后用志愿服务延续价值感
与年轻一代寻求就业机会不同,年长华人移民的目标往往不是进入职场,而是继续在社区中找到存在感与价值。
陈云1995年从中国移居澳大利亚,当时通过AMES的英语课程逐渐融入本地社会。
后来,她在老年护理行业工作了28年,直至2023年正式退休。
退休之后,她选择重返学习环境,补充英语及数字技能,并在一个社区中心参加工作实习。
实习完成后,她继续在该社区中心担任志愿者。
退休华人移民陈云通过SEE项目成为多元文化服务中心志愿者,在社区中继续发光发热,也让她找到了存在感与价值。 Source: SBS / Lorien Chen
“做志愿者让我觉得自己还能贡献一些力量,而不是和社会脱节。”
她的志愿服务内容包括在社区中心协助新移民,帮助他们熟悉本地生活信息。
有时,她也会作为“过来人”,用中文分享自己当年的经历与体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还有价值。当我能用经验帮助别人时,就觉得自己依然有用,这让我很满足。华人移民陈云
100个成功:真实的“融入”之路
米娜·奈杜指出,移民的潜力常常被低估,而他们在语言和就业中付出的努力,恰恰是澳大利亚社会多元化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她直言:“对于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劳动力短缺的国家来说,能够利用移民的才能和他们从文化背景中带来的价值观,对我们的社区和整个澳大利亚来说都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但相比政策和数据,玛丽和陈云的经历更能让人看到具体而真实的面孔:一个年轻人通过实习找到自信和方向;一个退休的长者通过志愿服务继续发挥余热,延续归属感。
这一点在AMES的实践中同样有所体现。
SEE项目实习协调员Charmaine Chan告诉SBS普通话节目,仅在过去一年里,他们就已经成功为100名学生匹配到了不同企业的实习岗位。
她说:“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说明了新移民群体对本地工作经验的确有很大的需求。”
不过,她也坦言挑战不小:一方面需要谨慎挑选合作企业,避免出现短期雇佣甚至剥削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不断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第一步。
SEE项目实习协调员Charmaine Chan Source: SBS / Lorien Chen
在这100个“真实的面孔”当中,不乏华人学生和长者。
Charmaine提到,一些年长学员并不追求就业,而是通过实习和志愿服务找到与社区的连接;而年轻一代华人则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积累“本地经验”,为未来的就业之路铺垫基础。
对多元文化社区成员而言,这些身处人生不同阶段的移民们的故事,揭示了一种共性。
正如米娜·奈杜所言:“英语是交流和融入社区的桥梁,而就业能力则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