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过去两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速度远超很多人的预期。
微软研究院与领英联合发布的最新研究,对这一变化给出了更直观的量化分析。
研究团队从2024年1月到9月,分析了20万条来自美国Copilot用户的匿名对话,并结合美国劳工部的职业数据库,评估了不同岗位的AI适用程度。
结果显示,翻译、作家、记者、编辑、客服代表、销售顾问、程序员等知识密集型和沟通密集型岗位,AI适用性评分最高;相对的,护理助手、建筑工人、厨师、司机等体力劳动型岗位,受 AI 直接影响的可能性则很低。
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人工智能专家宋正(Andy Song)副教授看来,这份榜单跟他在澳大利亚的观察基本一致。
“一些蓝领岗位对电子化的依赖很低,所以AI影响不大;而处理信息、整理文档、提供法律或秘书服务的岗位,工作方式变化会很大,”他在接受SBS普通话采访时表示。

RMIT School of Computing Technologies Associate Professor Andy Song Source: Supplied
这份报告的结果是否预示着,从事知识及沟通密集型工作的人们即将“被AI取代”了?
冲击取代 还是协作转型?
研究团队指出,AI并非单纯“取代”人类,而是更可能重塑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让“熟悉AI并会用”的群体获得更多机会。
研究人员列举了自动取款机(ATM)为例:虽然ATM的普及自动化了部分流程,但长期来看反而让银行雇佣了更多职员,将他们从单一事务转向客户关系管理。
宋副教授也对此表示认同。
基本上没有哪一份工作可以完全由AI取代。它改变的是岗位的工作流程,而不是让职业消失。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人工智能专家宋正(Andy Song)副教授
宋副教授以文秘工作为例,即使部分任务可以自动化处理,但仍有涉及人与人交流、复杂情境判断的环节,这些目前无法由AI完全替代。
这一观点与微软报告引用的“ATM效应”相似——自动取款机的普及并未削减银行雇员总数,而是改变了柜员的职责分工。
从微软的分析和日常使用情况看,人机协作仍是目前生成式AI在职场的主流模式。
宋副教授列举了常见场景:
- 写客户邮件时先让AI起草,再加入个性化信息;
- 让AI检查文稿语法和逻辑;
- 用AI总结长文或对比新旧版本;
- 生成翻译初稿,再由人工润色。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显著缩短准备时间,提高效率,但仍保留了人的判断和创造力。
谁更能从AI发展中受益?
微软报告同时提醒,AI的收益分配并不平均。
高技能、高收入人群更早接触并熟练使用AI,从而获得更大优势;而低技能岗位若缺乏培训,可能被边缘化。
宋副教授表示,这种趋势类似“马太效应”。
好的会变得更好,而落后的因为赶不上,可能会步步落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人工智能专家宋正(Andy Song)副教授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收入差距的问题,还包括资源、教育、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分化。
他尤其担心那些“AI触及不到的角落”,如体力劳动密集型岗位。
这些群体日常工作对电子化需求低,学习AI的动力和机会也有限,可能在长期职业转型中处于劣势。
“在职场竞争加剧时,他们的适应性弱、可替代性高的劣势就会凸显。”
面对这一挑战,培训投入至关重要,但现实是,澳大利亚企业还需作出更多努力。
“澳大利亚企业在AI培训上的投入,目前肯定是不够的,虽然兴趣越来越高,但距离广泛普及还有一段路要走。”
AI发展会催生什么新职业?
展望未来,宋副教授认为,AI会催生新的职业,例如“AI训练师”,专门为特定企业或行业定制和优化 AI 模型。
同时,AI安全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以应对可能的网络攻击和权限滥用风险。
此外,AI普及势必也会释放出部分人力资源,而这些资源也可能流向护理、教育等需要高度人际互动的领域。
而对于依旧打算在本职行业继续耕耘的人们,宋副教授则提出,“AI素养”(AI literacy)将成为未来职场的重要能力,就像当年的“数字素养”一样,越早培养,越有优势。
“未来五到十年,很难找到完全不用AI的岗位。尤其是白领行业,AI的比例只会越来越高。不会用AI,就可能在职场上落于人后,”他说。
他给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建议很直接:
- 不要害怕AI——只要能进行日常交流,就能用AI工具。
- 结合自身职业选对工具——比如用AI润色英文,或用中文理解澳洲政策。
- 保持学习——多用、多试,才能不被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