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尽管2025年澳大利亚诈骗举报数量有所下降,但由诈骗引发的损失却显著上升。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近日发布最新统计,呼吁各行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数据共享共同遏制日益复杂化的诈骗行为。
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澳大利亚人因诈骗遭受的经济损失达1亿1899万澳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8%,尽管同期诈骗举报总数下降24%,至72,230件。
这一数据来自ACCC旗下国家反诈中心(National Anti-Scam Centre)运营的Scamwatch平台。
不过,尽管损失同比上升,但相较2023年同期高达1亿9320万澳元的诈骗损失总额,今年的数字下降了38%。
网络钓鱼诈骗增长最为迅猛
在多种类型诈骗中,网络钓鱼(phishing)成为增长最快的手段。
2025年前四个月,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达1370万澳元,而去年同期仅为460万澳元,增长近两倍。
这类诈骗通常涉及诈骗者冒充政府机构或金融机构等受信任组织,通过短信、邮件或伪造网站等方式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银行账号。
“诈骗正在影响所有年龄层的澳大利亚人,而这些攻击往往始于社交媒体或其他数字平台上突如其来的联系。”ACCC副主席卡特里奥娜·洛伊(Catriona Lowe)表示。
她强调,预防诈骗的核心在于“伙伴协作”。
“信息共享是提升公众安全的关键一步。银行、社交平台、通讯企业等机构若能协同工作、及时交换数据,有助于更快识别并阻断诈骗活动,减少受害者损失。”
国家反诈中心目前正通过“融合小组”(fusion cells)模式,整合政府、执法和企业等多方数据资源。
“我们发现,一条在单独看来可能无关紧要的数据,若与其他信息结合,可能形成有力的情报。”洛伊指出,“通过与国家反诈骗中心共享数据,可以帮助构建这些关键联系,提高整体侦测效率。”
社媒诈骗爆发式增长 电话诈骗仍为损失最高渠道
与传统的电话、邮件诈骗相比,社交媒体平台正在成为诈骗活动的新高发地带。
2025年前四个月,通过社交平台引发的诈骗损失达2340万澳元,举报人数为3336人,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0%(2024年为2232人)。
不仅损失金额上升,受害者数量也在增加。
除了社交媒体,诈骗者还活跃于各类数字渠道,如网站、电子邮件和移动应用程序。
数据显示,当初次接触通过上述平台发生时,用户更容易被引导至“钓鱼链接”或假冒支付页面。
尽管电话诈骗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1%,但这类诈骗依然是所有接触渠道中损失金额最高的类型,总损失达2580万澳元。
许多电话诈骗涉及假冒税务局(ATO)、银行或警方等,营造“紧急”气氛逼迫用户迅速转账或透露身份信息。
“虽然每位受害者的平均和中位数损失略有下降,但总体损失的上升及受害人数的增加,仍提醒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洛伊表示。
她补充道:“我们鼓励所有澳大利亚人举报可疑诈骗行为,即使并未遭受金钱损失,也能为我们提供宝贵情报。”
投资诈骗仍占总损失一半以上 老年人损失最大
虽然投资类诈骗造成的损失同比略有下降(减少1.4%),但总额依旧高达5900万澳元,占所有诈骗损失的一半以上。
这类诈骗往往打着“高回报”旗号吸引投资人,目标群体多为对金融投资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人,一些骗局甚至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成功案例”来增强说服力。
从受害人群体来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遭受的总损失最高,达3310万澳元。
但从受害概率来看,25至34岁和35至44岁两个年龄段的澳大利亚人最容易在诈骗中损失金钱,报告数分别为1504和1678起。
这表明,即使老年人因一次性被骗金额较高,但年轻人更频繁成为诈骗目标,尤其在数字平台使用频率较高的背景下风险更为突出。
国家反诈中心再次提醒公众,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三步法”降低诈骗风险:
- STOP(暂停):不要因对方紧迫语言而立即提供金钱或个人信息。
- CHECK(核实):可疑电话或短信不要轻信,应通过独立渠道确认对方身份。
- PROTECT(保护):一旦怀疑被骗,立刻联系银行并报告案件。如已泄露身份信息,可拨打IDCARE热线 1800 595 160 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