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近日,以色列与伊朗在一场短暂却激烈的军事对峙后突然宣布停火,这场意外的降温由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出面斡旋促成。
表面看似和平的转折,却在全球政坛激起广泛疑问——这是一场真正的外交突破,还是特朗普风格的“政治秀”?而所谓“停火”、 “和平”的代价是什么?它是转折点,还是另一场危机的前奏?
在接受SBS采访时,国际政治评论员、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姜源指出,特朗普此番操作更像是一场“交易式调停”,“他利用美国对以色列的影响力,以及对伊朗施加的军事和经济压力,让双方在紧张边缘接受停火”,这在短期内确实有助于特朗普塑造强人形象,并增强其国内声望。
然而,姜源强调,“从中东和平的长期角度来看,这种促和方式并没有触及任何冲突的根源”。

澳大利亚时政评论员、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姜源 Source: Supplied
“未触及核心矛盾”
在姜源看来,伊朗的核计划以及由此引发的以色列安全焦虑,构成了当下中东紧张局势的核心结构性矛盾,而美国并未在此次停火中处理这两个关键问题。
“特朗普政府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大国间的权力交易,而非真正试图解决伊朗核问题或中东地区的代理人冲突。”
他指出,这样的策略更多体现出特朗普外交风格的一贯特征——聚焦于快速可见的政治成果,而非持久稳定的制度建设。
即使在军事层面,以色列方面声称“已经摧毁了伊朗部分核武器制造能力”,但姜源持保留态度:“你可以打击,但不一定能彻底消灭它。伊朗可能会在其他地方迅速重建相关设施。”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干预也未能带来广泛的国际合作。
“他对联合国等多边机制持怀疑态度,使得和平进程更加依赖美国单边意志。”
姜源认为,缺乏国际社会共识的“交易式调停”,注定只能带来“战术性的降温”,难以奠定可持续的和平基础。
多极博弈下的重塑与牵制
尽管美方在这次停火中动作频频,但其他大国并未缺席这场博弈。
在姜源看来,俄罗斯方面认为停火“是可以接受甚至理想的结果”,既可避免油价继续波动,也有助于集中资源于乌克兰战场。
他指出,俄罗斯虽在中东具备传统影响力,如在叙利亚设有军事基地,但在当前阶段“并不想在军事层面介入中东冲突”,更倾向于以外交手段巩固其大国形象。
中国的策略则更为务实。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倾向于通过经济合作和中立调解,构建和平倡导者的身份。
姜源指出:“中方借助此前在沙伊和解中展现出的调停能力,在联合国推动人道停火协议,同时加深与伊拉克、沙特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强化基础设施、能源通道建设,就是一个‘经济合作派’。”
他强调,中国与俄罗斯的立场在某种意义上形成共识,即共同弱化美国的单边主导,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
在这一背景下,中东成为检验全球多极秩序是否可能的关键舞台。
“如果中俄能够在此次停火中持续展现出建设性作用,就有可能推动中东国家摆脱对美军事与外交的依赖,实现更多元的区域合作格局,”姜源表示。
美国的“软实力赤字”
“从911以来的数十年战争,美国介入中东的道德感正在逐步丧失。”
姜源指出,过去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不仅靠军力,更靠所谓“道德领导力(morality leadership)”。
他回顾,美国曾试图将其军事介入塑造成“正义之战”,然而今天,这种软实力的光环已经日益黯淡。
“特朗普并不在乎软实力,他不相信通过文化、信任或道义赢得国际支持,”姜源直言。
这种“交易为导向”的行为逻辑不仅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形象,也动摇了许多中小国家对其战略承诺的信任。
“当越来越多的小国发现,美国不再是那个可靠的安全保障,他们开始在中美之间盘旋,看谁能提供更现实的利益。”
澳大利亚在本轮冲突中迅速安排撤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局势突变可能引发的外溢效应。
姜源指出,这种“迅速反应”固然出于对本国侨民安全的责任,但也从侧面显示出:即使冲突局限于中东,地区动荡对全球秩序的震荡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