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每逢暴雨或冬季连绵阴雨,不少居民会在街头巷尾发现:下水道口堵了、马路成了“内陆湖”,甚至听说某些地区的污水倒灌。
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指向的是我们日常不太关注的城市雨水系统。
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高级讲师张科峰教授指出,澳大利亚的城市排水系统其实分为两套:一套是处理我们洗澡、冲马桶等生活污水的系统;另一套是收集雨水径流的管道系统,用来把落在地表的雨水排入河流或大海。
雨水在流过道路、屋顶、草坪时,会夹带大量污染物:塑料、烟头、农药、肥料、狗狗的便便,甚至汽车轮胎磨损留下的金属颗粒。
在部分地区,垃圾甚至占到雨水污染的60%以上。
而这些带着污染物的雨水,通常不经过处理就被排入自然水体,对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造成影响。
澳大利亚气象局(BOM)近日发布的最新八月至十月长期天气预报显示,随着冬季收尾、春日临近,预计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迎来温暖潮湿的天气。
雨季来临往往不仅意味着湿冷,也考验着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极限。
从油脂堵塞污水管网,到街头雨水井旁难以察觉的垃圾积聚,城市水系统在现代化管理中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转型。

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高级讲师张科峰教授 Source: Supplied
雨污河流溢流可能导致潜在污染风险
张科峰教授长期研究城市雨水管理与自然生态系统治理。
接受SBS普通话采访时,张教授解释道:“在澳大利亚,污水系统和雨水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饮用水通过水库和处理站供给居民家庭,用过的水则被统一收集进入污水系统,最终送往污水处理厂。
而另一套系统——雨水管网——则负责处理来自屋顶、道路等地表的径流,直接排入河道或大海,通常未经处理。
相较于欧美部分城市仍在使用“合流制系统”(即雨污共用管网),澳大利亚多数城市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制”。
然而在悉尼、墨尔本等老城区,仍保留少量合流制系统,于是就会存在“雨污合流溢流”的风险:在暴雨天气下,雨水与污水一同涌入管网,超出处理能力后直接排入河流。
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不经意行为,例如在车道上洗车、路边乱扔垃圾、草地上过量施肥,都可能把污染带进雨水系统。
“这类溢流会带来污染风险,所以现在很多水务机构在这些高风险区域布设初步的生态处理系统,希望在溢流前先净化一部分水质,”他说。
被忽视的污染:雨水也“脏”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雨水似乎是自然、洁净的。
但张教授指出,城市中的雨水远不如想象中干净。
“我们常说的‘雨水’,其实不是天空中落下的水,而是落到地面后流动的‘雨水径流’。它在路面上‘走’一圈,已经变得不干净了,”张教授说。
这部分径流水会携带地面上的垃圾、肥料残留、汽车轮胎磨损带来的重金属、甚至宠物粪便等污染物。
“雨水系统里最大的污染物其实是垃圾,有时候占了60%甚至更多。”

张教授指出,城市中的雨水远不如想象中干净,通常会携带地面上的垃圾、肥料残留、汽车轮胎磨损带来的重金属、甚至宠物粪便等污染物。
居民的日常行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举例道:“像在车道上洗车、后院过度施肥、没有清理宠物粪便,或者路边乱丢垃圾——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雨水的水质。”
而一旦通过路边排水井进入管网,这些污染物最终就会抵达城市河流。
因此,他特别强调了公众意识的重要性:“其实有很多污染并不是专业领域的错,而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避免的。”
向自然借力:雨水花园与人工湿地
近年来,城市水管理领域涌现出一种新思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这类方法尝试模拟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路径,通过植被、沙土、微生物等要素,对城市雨水进行原位净化。
“在中国它被叫做‘海绵城市’,在澳洲,我们更常说的是雨水花园(raingardens)、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张教授解释。
这些系统通常部署在道路边缘、社区绿地或公园内,利用多层过滤介质和植物根系吸收、降解雨水中的污染物。
他指出,这种处理方式对氮、磷等营养污染物,以及城市化带来的沉积物,具备相当稳定的净化效果——“氮能去除40%至60%,沉积物甚至能达到80%至90%的去除率” 。
但这类系统仍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一方面,对重金属与微塑料的长期处理效果仍需更多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受季节变化与气候差异影响,不同地区的处理效果亦可能有所不同。
“像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这样气候不一的城市,需要做出针对性的系统设计,”张教授补充道。
他还指出,这些系统虽然节能,但后期维护成本不低。
绿植需要打理、滤层需要清理,政府往往需要持续投入。
“有些地方做过评估,维护成本能占到整体花费的六到八成……我们不能光靠管网来解决所有问题。”
公民参与:让雨水系统真正为社区所用
雨水系统不是城市的“隐形工程”,而是每位市民日常生活中可以实实在在参与的公共事务。
张科峰教授指出,像雨水花园这样的自然解决方案,维护成本其实不在于技术复杂,而在于识别问题并及时处理。
例如,雨水入口一旦被落叶、塑料袋等垃圾堵塞,系统就失去了作用;植物枯死、外观破败也会影响生态过滤功能。
此时,居住在周边的市民其实是最佳“巡检员”。
“如果大家知道这些设施的作用——它是为了净化雨水、改善我们身边的河流和湖泊——就更可能主动留意问题,甚至向市政府报告,”他说。
这种“市民科学”(citizen science)正逐渐成为辅助城市管理的新趋势。
张教授分享道,在悉尼的一个试点项目中,志愿者们使用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操作的设备,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并通过社交媒体或官方平台上传数据,帮助市政部门优化维护周期与资源配置。
他建议,政府可在雨水系统周边设置多语种信息牌,在学校进行基础水知识教育,让公众了解“从天上落下的雨,最后流到哪去”,并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到自身行为对水质的影响。
“市民的参与,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减少成本,更能让每一个人意识到——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这套系统的受益者与维护者。”
张教授强调,改变可以从每个人身边的小事做起——及时清理门前落叶、不乱倒油脂、不把垃圾丢进排水井,都是保护城市水系统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