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虽远,但“带病工作”的现象并未终结,而是悄然转向居家情景。澳大利亚的专家指出,虽然居家办公带来许多灵活和自主,但背后可能隐藏一些代价,需要留意和避免。
身体虽不适 为何仍居家继续工作?
日前,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官网的媒体资讯板块中,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组织与社会变革中心联合主任Lena Wang博士撰文,提到随着流感季到来,一些感到不适的员工可能会在请病假和选择在家工作之间左右为难,于是出现一个现象,虽然生病,仍继续居家上班。
Wang副教授指出,自新冠疫情以来,管理层和员工更加意识到在工作场所带病上班带来的健康风险,因此人们若身体不适,则更少到工作场所。但随着居家工作成为一种常态方式,一些人即便身体不适,仍选择居家工作,将上班场所从物理空间转移到线上。
“虽然生病时在家工作,可以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但这种做法对员工个人和企业仍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她指出,这种情况可能令员工健康受损,工作效率降低。

居家工作让许多员工节省了通勤的时间。 Source: AAP / AAP Image/Dan Himbrechts
在接受SBS普通话节目采访时,Wang博士分析,这种带病工作的现象反映出员工的心理压力,想要向上司、主管以及同事表达出“我是认真敬业、负责工作的好员工的这样一种心理压力”,他们会觉得上司或老板有着这样的期待——“即使生病也应坚守岗位”。
无论是从个人的身心健康角度,还是从公司的业绩角度来看,她认为“带病工作”都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做法。
灵活与自主之外 居家工作另一面
新冠大流行后,工作方式发生持续转变,除了远程工作,还有混合型工作。
今年5月底,澳大利亚生产力委员会发布新冠疫情前后的生产力研究报提到,到2024年8月,36%的工作者表示他们经常居家工作。

Ying (Lena) Wa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Co-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Organisations and Social Change (COSC) at RMIT University. Source: Supplied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外,在整个社会层面,生产力委员会在对新冠大流行经济的广泛调研中得出结论,混合型工作安排可能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居家工作有许多积极方面,但隐藏的一些代价和影响应引起重视,不仅是带病工作,最常见的一个挑战就是“界限感变得非常模糊”。
Wang博士指出,传统办公模式下,员工通过时间和空间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但居家工作,尤其是物理环境没有改变,这种区分失去,“有时候人们需要一些例行流程或者是仪式感来做区分,比如穿好衣服去坐公交车,到办公室,开始工作。”
“但现在,我们可能很多人穿着睡衣坐在家里,一边吃早饭一边就开始工作。没有这样的一个仪式感以后,工作跟生活就完全融为一体。对很多人来说,缺乏这样的区分,其实对身心健康是有负面影响的。”
一些人反映,虽然居家上班,通勤时间减少了,但很容易让自己处于全天候的工作模式,有的人甚至会用本来通勤的时间办公,更早开工或更晚下班。
Wang博士也提到,由于界限感模糊,一些人晚上查邮件或一大早开始查邮件,甚至手机上设置提醒,直接看到工作邮件一封封进来。
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似乎一直在线,但是人际关系可能疏离;再者,缺乏面对面交流和工作互动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缺乏“被看见”的机会,沉默成“沉没”,晋升和加薪可能受到影响。
管理“边界” 避免“入侵”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Wang副教授认为,界限感因人而异。 一些创业者可能生活在界限感模糊的状态中,认为并不会干扰生活,甚至还喜欢这样的融合;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恢复“界限感”则很重要,如通过“建立日常仪式”来设置好进入办公状态,或是设置真正“离线”的时间。
澳大利亚去年生效的“断联权”(right to disconnect)明确赋予员工下班后拒绝工作联系的合法权利。Wang副教授表示:“这样的政策出现,肯定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管理工作跟生活之间的界限,因为它会让雇主更为意识到,我们不可以对员工有这样的期待,员工也会意识到我有这样的权利。”
与此同时,她指出, 企业的支持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多时候员工是因为他们觉得企业或上司对他们有这样的期待,他们才会采取一些带病也要工作或说是不断查邮件等做法……那他们(管理层)应该要意识到,怎么样帮助员工处理好这种界限感……要创造一种开放的沟通的环境”。
收听播客,了解详情。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YouTube、X、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