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育率創歷史新低——平均每名女性只生育 1.5 名孩子,是有紀錄以來的最低水平,不少人將此歸因為「育兒太貴」。
如果真係因為「太貴」,令民眾選擇不生育,這或會引發代際公平與政府未來規劃的問題,同時又應如何應對呢?
雖然不少人直覺上認為「現在生孩子比以往更貴」,但實際情況並非那麼簡單。
到底父母現在育兒的開支又多大?養孩子是否真的比以往更貴?
Crunching the numbers
要計算養育孩子的開支,相當複雜,亦引發很多相關的問題?例如:第二個孩子是否比第一個更省錢?年紀較大的孩子是否比年幼的花更多錢?高收入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花費是否比低收入家庭多?哪些屬於「必要開支」,哪些是「可選性支出」?
學者亦對應如何計算有所爭議:究竟應只計算直接成本(如食物、衣物、教育與醫療等開支),還是亦納入間接成本,例如父母因照顧孩子而減少工時、收入減少,或失去休閒時間等隱性代價?
經濟包容諮詢委員會(Economic Inclusion Advisory Committee)的研究將主要計算直接開支。

Australia's fertility rates have been on a downward trajectory over time. Source: SBS
但要計算起來,實況大多更複雜。多一個孩子是不是就需要多一間房?要不要換大一點的車?要不要更大的冰箱?公立還是私立學校?托兒服務還是由家人照顧?如果哥哥姐姐的衣服和玩具可以重用,又能省下多少?這些都會影響計算結果。
因此,是次研究中將採取另一方法,直接透過問卷調查與統計比較。簡單來說,就是看看有孩子的家庭,要多賺或多花多少錢,才能有與沒有孩子家庭一樣的生活水平。
我們利用「澳洲住房、收入與勞動動態調查」(HILDA)的數據,分析家庭的財務壓力與收入並估算:一個有孩子的家庭要額外花多少錢才能與兩人家庭有一樣的生活水平。
根據研究估算,澳洲家庭平均會將約 13% 的可支配收入花在第一個孩子身上;每多一個孩子,支出比例再增加約一成。
以澳洲一對典型雙職夫婦(稅後年收入約 13 萬元)為例,第一個孩子每年花費約 1.7 萬元,之後每個孩子約 1.3 萬元。
推算下來,把兒女養育至成年(18 歲),約需花 30 萬元(以今日幣值計),之後每個孩子約需 23 萬元。
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雖然他們在孩子身上花費的比例更高——第一個孩子約佔收入 17%,之後的孩子約 13%——但實際開支比高收入家庭少。
現在育兒比過往貴?
HILDA 調查資料可以一定程度上比較不同時期的育兒成本。但分析結果顯示:自 2001 年以來,育兒成本並無顯著上升。
而澳洲統計局的的收入與財務壓力調查亦顯示,有孩子家庭的實質收入,長期而言是有所增加(但近年增幅不大,甚至停滯)。
因此,研究與數據並未顯示今時今日育兒更貴,但年輕世代選擇少生或不生孩子,不能單純歸咎「經濟負擔太重」。
*育兒成本研究報告,由澳洲國立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POLIS@ANU) 副教授菲利普斯(Ben Phillips)為經濟包容諮詢委員會撰寫。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