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價公司 Canstar Blue 的調查顯示,一個四口的平均每星期雜貨開支創下五年內最大年度增幅,上升 11%,從 216元 增至 240元,這表示一年的雜貨開支達到 12,480元,比2021年同樣家庭的花費多出近 3,000元。
調查訪問 2,800名澳洲人,涵蓋的購物內容包括水果、蔬菜、乳製品、烘焙食品、熟食、乾糧、飲料、冷凍食品以及家庭用品。
Canstar Blue 發言人 Eden Radford 向 SBS 新聞表示,他們原本預期開支會增加,但沒想到幅度這麼大。
Eden Radford 表示,顧客普遍覺得現在在超市必須花更多錢,但得到的價值卻不如幾年前。
根據澳洲統計局(ABS)6月季度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總體通脹率從 2.4% 降至 2.1%。
Eden Radford指:「不幸的是,過去幾年的成本上升不斷累積。一旦價格上漲,就不會再降下來,通常會保持,甚至再度上升。」
根據澳洲統計局數據,2024年6月結束的一年內,「年度修正後的平均通脹水平」(Annual trimmed mean inflation)為 2.7%,低於3月季度的 2.9%。
這種通脹衡量方式排除最極端的價格波動,更能反映潛在的通脹情況。
Eden Radford解釋,雖然通脹數字部分下降,但「我們購買的所有東西仍然存在通脹因素」。「最終,我們在超市支付的價格,往往來自於燃料成本、倉儲成本或運輸需求的增加,而這正是我們不得不承受的。」

不過,Coles 和 Woolworths 多次否認,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在今年3月的報告中也未發現證據。
消費者組織 CHOICE 的研究則顯示,購物地點可能會影響雜貨價格。CHOICE 比較全澳 27個地區的104間超市 的價格,結果發現「你所居住的州份,會影響你支付多少錢」。
Canstar Blue 的報告指,北領地的家庭平均每星期雜貨支出最低,而塔州的超市開支最高。
Eden Radford表示,價格上升正在改變大家的購物方式。「我們發現,特別是過去12個月,越來越多人選擇購買冷凍食品,而不是新鮮食品。他們也會改變購物時間,例如很早或很晚去超市。」
此外,為了應對價格增加,超過 61% 的消費者每星期會去兩間或以上的超市購物。
整體而言,Canstar Blue 的調查顯示,80% 的受訪者 在過去一年中改變了購物習慣以減少成本。
Eden Radford指:「對一個家庭而言,任何價格的上升,特別是雜貨開支,都不是好消息,也很難應對。不過,我們從這份研究看到的是,越來越多澳洲人不僅僅是忍受,他們會想:『等等,也許我可以去試試另一家超市。』」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