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醫療系統存歧視 港人醫生感同身受:誤解和障礙並存

一份新報告指出,種族主義仍在澳洲醫療體系中普遍存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患者在看病過程中,常因語言障礙、文化差異與制度偏見,而被忽視或誤解。

A doctor and two patients are sitting at a table during a consultation. Only their hands are visible. The doctor's hands are on a table beside a stethoscope, tablet and laptop. He is wearing a white doctor's gown. The patients' hands are visible in front of the doctor.

Source: Getty / XV STUDIO

澳洲人權委員會(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今年9月發表題為《醫療體系中的種族主義:行動刻不容緩》(Racism in Healthcare: Time for Action)的報告指,種族主義在澳洲醫療體系中依然普遍存在,並已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報告基於全國性調查與個案訪談,顯示來自原住民、移民及多元文化背景的群體在就醫過程中,常因偏見與制度障礙而受到不平等對待。這種偏見不僅影響他們的就醫體驗,還可能導致誤診、延誤治療、甚至危及生命。

澳洲人權專員愛倫(Catherine Allen)形容:「種族主義不僅令人受傷,還有可能致命。」她呼籲醫療業界必須正視問題,並採取系統性的結構改革,包括提供更多語言支援、提升文化敏感度,以及確保民眾公平獲取醫療服務。

報告特別強調,多元文化社群在醫療體系中的「結構性障礙」——如語言障礙、文化誤解、制度不透明等——正在令許多移民陷入「無法理解也無法信任」的狀態。

「每一天都在發生」

全科醫生鍾嘉怡(Margaret Chung)在布里斯本南區Sunnybank行醫多年,這裡是全澳最具多元文化的社區之一。她認為,報告提到的問題每天都在診所真實地發生。

她的診所服務來自中港台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患者,包括留學生與新移民。「有時候不完全是歧視,而是誤解。」

她舉例,許多來自亞洲國家的新移民習慣在生病時直接看專科,但在澳洲卻被要求先透過家庭醫生轉診,這種文化差異讓誤會頻傳。

「很多人不知道在澳洲要先看GP才能看專科,他們打電話給專科診所,前台問『你有GP轉介信嗎』,他們就會覺得被刁難或責備。其實只是制度不同。」
病人不理解制度,醫生又要不斷解釋——我們每天都要講十幾遍同樣的事。
這種「資訊差」不僅增加了患者的挫敗感,也耗費了醫生的時間與情緒。「其實我們很願意幫忙,但如果能在公共教育層面提前解釋,讓移民更早了解系統,就不會總是在診室裡從零開始。」

她提到,文化差異也影響到診療習慣。「有些病人覺得『我只是感冒,你為甚麼問我工作、家人、運動習慣?』他們不理解GP看的是整體健康。」她解釋,這種全面問診是為了建立長期的醫療關係,但病人常誤以為「浪費時間」或「為了多收費」。

語言障礙與系統性支持的缺失

在人權委員會的報告中,語言障礙被列為種族歧視在醫療領域的核心風險之一。報告指出,翻譯服務在各州均有資源缺損、安排延誤和品質不均的問題。

鍾醫生對此深有體會:「以前有一個叫 TI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ervice)的口譯服務系統很好用,我們可以提前為病人預約同語種、同性別的口譯員。現在幾乎不可能了。」

「特別是女性患者,如果來看婦科問題,本來就希望見女醫生。如果安排到男性口譯,她們就會不願意講細節。」
Dr Margaret Chung.jfif
布里斯本全科醫生鍾嘉怡。 Source: Supplied
新冠疫情之後,資源進一步削減。許多診所即便提前預約,也常在當天被告知「口譯員來不了」。「病人已經到了,卻發現沒人能幫他們翻譯。」結果,醫生和病人都陷入尷尬的溝通困境,有時鍾醫生自己在為別的病人看診時甚至會「被抓去幫忙」做翻譯。

這種訊息傳遞的斷層,常常導致病人延誤治療,甚至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她回憶,有病人因為聽不懂手術同意書上的內容而拒絕簽字,結果被醫院誤解為「不願配合治療」,直接被取消排期。「他們並不是不想做手術,只是想多確認幾句,結果變成『拒絕手術』,重新排要再等幾個月。」

醫患雙方的情緒疲憊

鍾醫生的診所位於華人聚居區,接待員和護士經常成為情緒出口,「我們每天都被罵」。她形容員工們「幾乎天天要被情緒攻擊」。

「很多華人病人不理解為甚麼抽血要去外面的病理中心、藥要去藥房領。他們覺得是我們診所的問題。我們也解釋了無數次,但他們的期望是按亞洲那套:今天看病、今天拍片、下午拿結果。」

這類摩擦不僅讓患者沮喪,也讓醫師身心俱疲。「有些亞洲醫生寧願只看本地澳洲人,因為他們熟悉系統,溝通更順利。我不同意這種做法,但能理解他們。我們真的很願意幫助華人病人,可是希望他們也能用更和平的方式表達不滿。」

身為診所負責人,她每天要花 45 分鐘到一小時安撫同事。「他們看了網上評分都感到很挫敗。其實問題不是哪一方不好,而是整個系統沒有跟上我們的多元現實。」

在人權委員會的報告中,有一句話與鍾醫生的感慨不謀而合:「澳洲以多元文化為傲,但我們的制度依然滯後。」

鍾醫生也提出了具體建議——她認為政府應在移民簽證、入境手續或社區活動中,提供多語言版本的醫療制度說明——包括公立與私立體系、家庭醫生轉介流程、急症分級制度(triage system)等。

「其實很容易做到,很多問題只是因為『不理解』。如果能讓人先了解,就不會演變成憤怒和抱怨。為甚麼2025年還會有這個問題?我們澳洲本來就是文化多元的,我們都為我們的多元文化社會而自豪,可是為甚麼我們的政策沒有追上呢?」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By Lorien Chen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