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露、退休女人与农场梦:一段无法复制的澳洲故事

一个00后中国女孩闯入澳洲黑松露农场,见证“最后的收成”。

一个00后中国女孩闯入澳洲黑松露农场,见证“最后的收成”。从左到右分别是农场帮手张玉琳、农场帮手Janis Thompson、农场主Barbara Hill。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这是一个有关黑松露农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有着农场梦的00后中国女孩张玉琳,在澳大利亚一座黑松露农场意外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最后一个收获季。农场主年逾七旬,丈夫去逝,身体抱恙,子女无人愿意接手生意。农场的未来面临出售,她们的澳大利亚农场梦何去何从?(点击播客收听详情)


澳大利亚已成为全球第四大黑松露生产国,每年的六月初至九月初,是澳大利亚黑松露的黄金季。

有着农场梦的中国女孩张玉琳,从小在西双版纳国营农场长大。持打工度假签证来到澳洲的她,在新南威尔士州南部的一座黑松露农场意外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最后一个收获季。来自中国、新西兰和英国的三位独身女性并肩劳作,建立起跨越国籍、年龄与文化的友谊。

然而,农场主年逾七旬,丈夫去逝,身体抱恙,子女无人愿意接手生意。随着最后一季采收展开,农场的未来面临出售,澳大利亚农场梦何去何从?

华人消费者对黑松露热情高涨

八月末的清晨,寒意尚存,澳大利亚堪培拉附近的一处的黑松露农场里,黑色的“钻石”还埋藏在湿润的土壤下,等待着训练有素的松露猎犬将它们一一嗅出。

有着中文名字“松露”的一条猎犬正在树丛间兢兢业业地工作,它灵敏的鼻子在潮湿泥土间游走,一旦嗅到珍贵的松露气息,就会停下步伐,用爪子轻轻刨开表层泥土,等待农场主赶来挖掘 。

年逾七旬的农场主Barbara Hill 说:“没有狗,我们什么都找不到。”
有着中文名字“松露”的一条黑松露猎犬正在农场上玩耍。
有着中文名字“松露”的一条黑松露猎犬正在农场上玩耍。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除了有着中文名字的猎犬,这家名为Macenmist Black Truffles and Wines的农场还提供中文黑松露商品价目表给前来游玩的旅行团——华人游客成为了这家农场的主要目标群体。

而正在农场帮忙的00后中国女孩张玉琳,则负责在旺季帮忙挖掘和清洁黑松露,制作黑松露相关的美食,接待华人游客等等。
我现在工作的黑松露农场几乎90%以上的顾客全部都是中国人, 他们对黑松露非常感兴趣, 也想了解黑松露是怎样种植的, 猎犬怎么找到黑松露, 而且他们非常乐意品尝我们自己做的黑松露美食。
- 农场帮手 00后中国女孩张玉琳
黑松露并非华人的传统美食,却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

“可能和澳洲龙虾、红酒在中国非常畅销也是一个原因,它们一般都和高端的食材关联起来,大家就追求一些新奇的体验。”张玉琳告诉SBS普通话记者她对于华人买家热情高涨背后原因的猜测,“也可能因为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可以反季节供应黑松露,中国黑松露很多是在我的家乡云南生产,香气色泽都没有澳洲产的黑松露好,可能未来澳洲产的黑松露在亚洲会有非常好的销路,华人会是澳洲黑松露的主要的消费群体之一。 ”
松露猎犬灵敏的鼻子在潮湿泥土间游走,一旦嗅到珍贵的松露气息,就会停下步伐,用爪子轻轻刨开表层泥土,等待农场主赶来挖掘 。
松露猎犬灵敏的鼻子在潮湿泥土间游走,一旦嗅到珍贵的松露气息,就会停下步伐,用爪子轻轻刨开表层泥土,等待农场主赶来挖掘 。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神秘的黑松露培育技术

37年前,出生在新西兰的Barbara和英国籍丈夫买下了一块荒地,开始研究和尝试培育黑松露。

黑松露被称为“黑色钻石”,其种植并非浪漫童话,而是艰辛与耐心的试炼。培育一块成熟的松露至少需要 6 至 10 年时间,成败往往取决于天气、土壤酸碱度、树种搭配等无数细节。由于黑松露是菌根真菌,需要与特定的树木共生,无法被人工种植,无人能保证其产量,因此Barbara远赴西班牙和法国研究学习培育技术。

“很多都是试错,很多研究、接种都是碰运气,”Barbara回顾过往的艰辛,表示当时澳大利亚种植黑松露技术不够成熟,“我们从2006年起正式开始为期两年的黑松露研究......我们去了西班牙和法国的松露园,请了一位农学家来考察我们种植第一批树木的区域,他建议我们种植三种树木,如榛树、英国罗博橡树和法国冬青橡树。”

张玉琳表示,堪培拉附近的气候条件——寒冷、霜冻、降雨少,十分适宜黑松露的种植。

“他们买下这块地时,这块地上全是垃圾,几乎没有树木,完全是荒地,几十年过去到如今黑松露每年产量稳定在200公斤,其实是非常艰辛的过程,”张玉琳说,“比如Barbara对荒地进行了很久的深耕,用卡车运送许多石灰石倒进去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为了培育黑松露,农场中按顺序种植着三种共生树木——榛树、英国罗博橡树和法国冬青橡树。
为了培育黑松露,农场中按顺序种植着三种共生树木——榛树、英国罗博橡树和法国冬青橡树。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澳大利亚于 2007 年开始出口松露,目前是继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松露生产国。据统计,全澳有超过450家松露农场,种植面积超过696公顷,出口到欧洲、北美和亚洲的60多个国家。2022年,西澳一地的松露出口量就达8.7吨,预计到2025年增长至20吨。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国内市场仍然有限,大多数松露依然依赖出口。

通过数十年的运作,Barbara把培育出的黑松露成功销售给了堪培拉的许多酒店,包括议会大厦。然而,她十分遗憾自己从未有机会将松露出口至海外。

Barbara表示,由于多种因素,这极有可能是她对黑松露的最后一季采收。她说:“我真的无法出口松露。我过去确实研究过这个问题,但现在我正在出售农场。
澳大利亚于 2007 年开始出口松露,目前是继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松露生产国。
澳大利亚于 2007 年开始出口松露,目前是继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松露生产国。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无以为继的农场梦

许多移民与本地人都曾被“澳大利亚农场梦”吸引:在土地上自给自足,种出属于自己的果实,过一种远离喧嚣的生活。

从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退休的农场主Barbara和她为澳大利亚海军工作的丈夫都是其中一员。

“我们当时住在悉尼。我丈夫是潜艇兵,他们关闭了Neutral Bay的潜艇基地,并将潜艇中队搬到了珀斯。我丈夫决定他不愿意去珀斯,因为他觉得那里离他喜欢的一切都太远了。于是他说,好吧,我们搬到堪培拉去。我心想,既然要搬到堪培拉,不如买个农场。”

中国00后女孩张玉琳也是其中一员。从小在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国营农场里面长大,家族中也运营着橡胶农场的她,从小就十分习惯农场生活。

在上海就读工科本科毕业后,她成功申请到了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打工度假签,开启打工换宿的农场生活。
我确实有个农场梦。来到新西兰和澳洲的农场生活或者工作的时候, 我更加专注于现实,回到当下, 亲手挖出还有种植出我自己的食物, 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 农场帮手 中国00后女孩张玉琳
不过,随着年轻一代更愿意走向城市,气候变化与市场压力不断加剧,像Barbara她们这样的有机农场正在逐渐减少。
在这间与丈夫一起打造的厨房里,Barbara清洗松露时,去世丈夫的画像挂在高处安静陪伴着她。
在这间与丈夫一起打造的厨房里,Barbara清洗松露时,去世丈夫的画像挂在高处安静陪伴着她。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在澳大利亚,靠土地谋生实在太艰难了,因为一会儿干旱,一会儿又丰收。所以这里真的充满了极端,你不得不与这些极端抗争。
- 农场主 Barbara Hill
由于丈夫几年前因癌症去世,Barbara本人也在乳腺癌中幸存,过重的农场劳作让她的髋关节损坏,必须要进行置换手术。她的孩子们也不愿接手农场,打算回到欧洲,这座耗费数十年才有起色的农场正在面临出售。
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我的丈夫是英国人,我出生在新西兰,我们都离开了家乡,来到澳大利亚,建立了一家松露农场。现在我们的下一代和再下一代似乎都打算回到欧洲生活,回到英国生活。
- 农场主 Barbara Hill
Barbara表示,后代们不想要居住在偏远的地方,这却是农场普遍的选址情况。

“他们觉得太偏僻了。你知道,去商店买个面包都不方便。你只能自己烤,或者从冰箱里拿出来。没有商店可以随时跑去买。所以我理解他们的想法。”

落幕与传承:三个女人、一片土地、一段告别

这个冬季,松露猎犬依旧在湿润泥土间刨出芬芳,Barbara依旧在为最后一季松露收成操劳,而张玉琳则在她们身边,体验着一种让她联想到家乡云南泸沽湖的“母系社会”。

“我从她们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其实是女性的坚韧和力量,”她说,三个单身女性共同支撑起一座农场的运营让她成长许多,许多看似是男性负责的劳动女性也完全可以解决:砍树、修路、修理爆破的水管等等。“就算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我们也会彼此支持帮助,这里的生活让我想到母系社会。

对于这位00后的中国女孩而言,这段短暂的农场生活不仅仅是打工与旅途,而是一种传承的见证:几位跨国、跨代的女性,把一片荒地耕耘成黑松露果园,在困境和衰老面前依旧彼此扶持。

张玉琳称,她曾失手打破超过500克价值上千澳币的特级黑松露,这颗黑松露原本预计运送到Crown Plaza展览。她一度懊恼和自责,但Barbara却安慰她说:“没关系,玉琳。每个人都会犯的, 犯错也没有关系, 最主要是从错误中学习。”

在这片即将告别的澳大利亚土地上,三位独身女性——来自中国、新西兰和英国——在松露的香气中,建立起意想不到的情感联结。这种跨越国界与年龄的友谊,也许才是农场最后留下的最珍贵的“作物”。
在这片即将告别的澳大利亚土地上,三位独身女性——来自中国、新西兰和英国——在松露的香气中,建立起意想不到的情感联结。
在这片即将告别的澳大利亚土地上,三位独身女性——来自中国、新西兰和英国——在松露的香气中,建立起意想不到的情感联结。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农场可能会消失,但人与人之间的牵挂会留存。”张玉琳轻声说。这份温情,不仅属于几位女性之间,也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人与人之间新的连接方式。
在她丈夫去世之后, Barbara把她丈夫的骨灰和之前几条去世的狗狗的骨灰全部混在一起, 站在农场山顶的最高处, 把这些骨灰撒向了整个农场。
- 农场帮手 00后中国女孩张玉琳
张玉琳称,出售农场并不仅仅是一件生意的终结,而是告别土地与数十年的情感。

“他们对这片土地感情非常深厚, 就算Barbara某一天会离开这里, 但是我觉得她可能永远都有一块非常柔软的地方, 和她丈夫的回忆一起被留在这里。”
澳大利亚的农场梦,和黑松露产业一样,正在经历变迁。
澳大利亚的农场梦,和黑松露产业一样,正在经历变迁。 Source: SBS / GEORGE CHAN
澳大利亚的农场梦,和黑松露产业一样,正在经历变迁。

几代人以来,农场是澳洲人关于自由、自主与丰收的象征。随着市场全球化、土地成本上升和继承困境,越来越多的农场被迫转手或荒废。年轻一代常常选择离开,追寻城市的机会。

但正是像Barbara这样的先行者,把黑松露从欧洲带到澳大利亚,让这片南半球的土地长出了独特的芳香。当这片农场的故事逐渐走向落幕,黑松露的幽香却早已跨越国界,留存在更多人的记忆里。

“Barbara打算以顾问或者提供咨询的方式, 继续为这个农场工作, 指导新来的农场主如何运营这个农场, 教给他们有关于黑松露的知识。我觉得这也是黑松露农场传承下去的一个方式。如果以后我有了农场,不得不出售,可能也会这么做。”张玉琳计划起未来的农场梦时说道。

点击下方播客收听详情: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

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 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黑松露、退休女人与农场梦:一段无法复制的澳洲故事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