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播客日】“沉浸式体验”:穿越信号与时差的文化陪伴

Focus on microphone with unrecognizable woman in background

The focus of the photograph is on the microphone with an unrecognizable woman wearing headphones in the background. Source: Getty / SDI Productions/Getty Images

9月30日是世界播客日。留学生的通勤耳机、创作者的共创录音空间、老播客人的坚持探索,共同串联起一种跨越时差与距离的声音陪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听听他们怎么说。点击 ▶ 收听完整报道。


点击 ▶ 收听播客。

正在悉尼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Angel,每天在通勤路上,总会戴上耳机。

对她来说,播客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时运动、跑步或者通勤,我可能不太方便去看视频类型(内容)的时候,那我就愿意去听播客,”她说。

“播客会围绕不同的主题,探讨一些喜剧或生活相关的话题,对我而言真是很有意思。”

这种不声不响的陪伴,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过去五年,中文播客从极小众的文化圈层,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统计,2024年中国播客听众规模预计突破1.5亿人,同比增长超过40%。

这一趋势同样在海外蔓延:无论是留学生、年轻职场人,还是新移民,都在通过播客寻找共鸣。

在澳大利亚,中文播客的声音也在悄然壮大。

有人像Angel一样,在通勤路上收听,把播客当作日常背景音;有人把播客作为表达和创作的出口;也有人尝试搭建平台,让更多创作者有机会发声。

每年的9月30日是世界播客日(International Podcast Day)。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与播客的故事。
Screenshot 2025-09-30 105746.png

“一种沉浸式 陪伴式体验”

Angel是位资深播客听众,目前播客收听总时长已经有500小时左右。

她说,播客作为一种收听的媒介,可以很好地填补无法阅读文字或观看视频时的碎片时间,继续接收感兴趣的内容;除此之外,播客也让让她“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有意思”起来。

“读文献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那听播客可以给到我一些基础的知识框架,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

相比其他媒介,Angel更喜欢播客的陪伴感。

“我非常喜欢这种沉浸式地和一群人,去听也好,去参与、讨论也好,这样的一个形式。”

SBS中文采访了多位在澳的华人播客听众,许多人提到,有时候自己并不是全程在认真听,但这种声音在身边的感觉,能让孤独感减轻不少。

有人遛狗听,有人运动听;有人睡前听,有人干家务听;还有人直接把播客,作为家中的“背景音”:“平时反正闲下来的时候都会听,就像那个background noise,然后就会播着在家里。”

在他们看来,播客是一种既能获得信息,又能获得陪伴的媒介方式。 

20年老听众创立播客工坊

与 Angel 一样,Bryan 也是播客的忠实听众。

不过,他的角色更进一步:不仅自己做播客,还在悉尼市中心创办了一个播客共创空间。

“我接触播客差不多有将近20年了,”Bryan 回忆说。

最初他在苹果播客上收听英文节目,后来慢慢接触到中文播客,觉得这种形式能提供更个人化的声音,“有别于其他的一些媒体声音”。

Bryan 在悉尼已经生活了14年,此前从事地产营销工作。

他发现身边的华人朋友里,有不少人也想做播客,却缺乏专业的录制环境和社群氛围。

于是,他在市中心开设了录音室,邀请播客创作者来这里交流、录制,甚至结伴做节目。

在他看来,这种线下空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支持,也提供了一种社交氛围,让播客创作者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我总觉得行业还是要靠大家一起才能做得更好……能有机会面对面去谈,大家才能碰撞出更多不同的想法,”Bryan说。
虽然澳大利亚的中文播客创作者数量在快速增加,但Bryan也坦言,这条路并不轻松。

内容制作耗时耗力,而变现渠道有限,大多数人依然处在“为爱发电”的阶段。

对此,他表示:“我希望的是能有更大的群体,我们未来……去找到适合大家的一种变现方式或是商业模式。”

播客创作最大挑战是什么?资深业者如是说

杨大壹是多档中文播客节目的主播及编辑,长期和不同的创作者合作。

作为从业者和观察者,杨大壹在过去几年里见证了中文播客的快速发展。

在谈及与好友共同创办播客节目《文化有限》的初衷时,他特别强调了“避免选题枯竭”。

从创作形式上看,杨大壹的经验则显示出“坚持”是关键。

《文化有限》从作品切入,已经稳定更新多年;而随后创办的访谈类节目《多多指教》则因为是个人项目,更新频率相对松散。

但为了保持一定的连贯性,杨大壹在节目里也设置了一个固定环节:每次采访的最后,他都会问嘉宾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在这个时代做创作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他自己的回答是什么呢?

回顾这几年的经历,杨大壹认为,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长期创作中保持稳定的表达。

在他看来,一档成功的播客需要同时兼顾两个维度:对外是能够稳定更新,对内则需要不断保持输入。

他提到,自己曾经和梁文道一起工作,从对方身上学到最多的就是“持续输入”的重要性。

尽管梁文道已经是资深的知识型创作者,但每一期节目仍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做功课,从不轻率应付。

这种对内容的要求,也延续到了杨大壹自己的播客创作中。

在与搭档共同主持的《文化有限》里,他们达成一个共识:尽量避免重复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尽量不在不同节目里讲相同的观点或故事。

他表示,这种做法一方面是对听众负责,另一方面更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只有持续输入,才能保证长期输出的质量。

他总结道:“两个维度:对内、对外。”
对内,你要持续地给自己保持新鲜感;对外,你要一直更新。
杨大壹,播客《文化有限》《多多指教》主播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 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