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壹:用播客探索“时代最真实的问题”

1013 杨大壹专访.png

Source: Getty, Supplied

在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洪流中,资深播客创作者杨大壹坚持“时代需要一些长篇大论与深入对话”。在他看来,播客是一种更慢、更真诚的创作方式。它让人重新学会倾听,也让思考得以发生。点击 ▶ 收听完整采访。


点击 ▶ 收听播客。

2019年,当中文播客尚未进入主流视野时,杨大壹与两位朋友——星光和超哥——决定启动一个属于自己的节目。

那一年,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尚未上线,他们选择在喜马拉雅发布一档名为《文化有限》的节目。

“我们最早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一个方式训练自我表达,”杨大壹回忆道。

彼时他已在“看理想”任职,参与音频内容的制作与编辑,也早已是资深播客听众——早在2012、2013年,他就开始收听糖蒜广播、日谈公园等早期中文播客节目。

三个人 一本书 一场长期的对话

与不少同期播客不同,《文化有限》的诞生并非出于“聊天解压”或“知识输出”的冲动,而是一种关于表达的实践探索。

杨大壹说:“我们一开始就排除了访谈型节目,因为请嘉宾既要看社交圈,又考验节目稳定性。我们更想看看,三个人能不能光靠自己的对话把节目撑起来。”

三位主播一致决定避免把节目重心放在个人故事上。“我们三个人都不是特别擅长讲自己的经历,讲两期就没了。”于是,他们将讨论对象指向“作品”——书籍、电影、纪录片、音乐等一切“能被打动”的内容。节目简介自2019年至今未曾改变:“每周聊一部打动我们的作品。”

《文化有限》的首期节目选择了Netflix纪录片《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讲述福耀玻璃创办人曹德旺(Cho Tak Wong)在美国投资建厂的故事。

这一选题定下了节目的基调——社会现实、文化观察与人文反思并重。

“后来我们发现,聊书是我们比较舒服、也比较擅长的方式。”随着节目的发展,《文化有限》逐渐转向以“读书节目”为主。

该节目如今已更新超过两百期,订阅者超124万,成为中文播客界当之无愧的“头部”节目之一。

从自我表达到与创作者的长谈

在坚持《文化有限》的同时,杨大壹也开启了另一档节目《多多指教》:这是一个访谈类节目,旨在与创作者一对一地深入讨论创作与时代议题。

提到这档节目的出发点,他表示,自己 “对很多身边的创作者产生了好奇”,想与他们做更长时间、更深入的对话。

节目第一期嘉宾是脱口秀演员石老板,随后邀请了他的导师梁文道,以及多位作家、媒体人和播客同行。

在他看来,这档节目既是他个人的好奇心延伸,也是对播客媒介的一种新探索——从“自我表达”转向“倾听与交流”。

杨大壹对每位来宾都会抛出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在这个时代做创作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他认为,长期累积这些回答,本身就是理解时代创作生态的重要方式:“如果这个节目做了一百期、两百期,我收集了一百个、两百个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回应……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问题。”
他提到,中文播客的内容生态近年正在变化:从最初的泛生活类聊天,逐渐分化出更清晰的内容类型——包括知识型、叙事型、纪录型以及文化评论型。

“我们这些做文化内容的人,可能更希望节目能有积累,有延展,而不只是陪伴性内容。”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一些长篇大论”

谈及播客相较于短视频或快节奏媒介的独特性,杨大壹把重点放在“长篇大论”和“深入对话”的可能性上。

他认为,当下社会碎片化严重,人们少有机会坐下来就重大话题深入交谈,而播客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我觉得,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一些‘长篇大论’和深入聊天的契机。”

“有的时候我觉得约朋友录一期播客,甚至比约朋友吃一顿饭……更让两个人会感到满足,”他表示。

他提出两条判断节目成败的重要维度:对外的持续更新与对内的持续输入。

对内,指的是创作者自身必须不断摄取新知,保持对话题的敏感与新鲜;对外,则是指节目要形成稳定的更新节奏与听众期待。

他以自己与梁文道的合作为例,强调功课与准备的重要性:梁文道每期都要做四五个小时的功课,正是这种“持续输入”让节目保持深度而不落入自说自话的窠臼。

在制作流程方面,他也谈到团队分工与习惯的建立:三人各自读书、线上录制、轮流粗剪与最终精剪,使得每周一更成为可持续的常态。

对于他们而言,播客不是谋求短期商业回报的工具,而是一件“自由”的事情——“不要把它搞成跟以前一样”,即不把创作完全绑在KPI或商业化指标上。

“用播客讲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对于中文播客行业的演进,杨大壹把“小宇宙”平台的上线视为一个重要分界点:在此之前,播客多为“散兵游勇”的极客或专业人士尝试;平台化后,行业显著进入一个更为聚焦与可被发现的阶段。

由2019、2020年起,播客的听众与创作规模都有增长,商业化也开始显现。

他把播客商业模式大致分为三类:
  1. 传统贴片广告——按照播放量售卖的广告位;
  2. 品牌深度合作(B2B)——为品牌定制内容、共同选题与共创;
  3. 向用户收费(2C)——像他为梁文道做的节目那样,承诺一定集数并以付费形式面向听众。
他指出,创作者增长速度快于商业增长,导致大量中尾部节目商业化难以为继。

行业需要更多商业进入与更专业化的内容制作者,才能支撑长期生态的健康发展。

此外,近几年名人和品牌纷纷进入播客领域,这也是可见的趋势:名人带来流量,但也使得普通创作者的上行空间受到挤压。

他承认,这是媒体生态常态,“任何媒介里面都会有头部,会有明星”。

与此同时,他也观察到品牌方开始倾向于委托专业团队或人选制作品牌播客,而非内部随意尝试,这也表明行业的专业化要求正在提升。

当被问及行业现状及挑战时,杨大壹并不悲观。

他认为播客正处于“兴起”阶段,值得期待与继续投入,但前提是创造者与平台都能尊重媒介固有的特点——长时段的陪伴、耐心的讨论、对话式的深度。

对新入行的创作者,杨大壹的看法既现实又鼓励:依旧可以入局,但“会比较艰难”。

像任何媒介发展的自然规律,早期参与者更易获得注意力与成长空间,后来者面临的竞争与分化会更剧烈。

他建议新人要思考“自己的语言与节目定位”,而非盲目追逐热点。

他说:“播客创作者要坚定自己内心的语言,就是‘你到底想干嘛’?同时你也要知道我能得到什么和得不到什么,这件事情大家要平衡好。”

最后,他留给同行与听众的,是一份更深的期待——希望更多在各自领域积累经验的创作者,带着故事与思考,借由声音去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

“还是需要更多专业做内容的人进来。这个专业不一定是说专业做广播电台的,相反是说在其他的领域有经验的创作者,带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维逻辑进入播客领域。”
通过声音来跟大家分享他看到世界的样子,用播客这个媒介去讲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杨大壹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 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