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发现,我们学校有一个花园可以给你种菜。这候感觉就是中国人的种菜基因觉醒了,然后我就尝试去参加这个活动……参加多了之后,就觉得不如当个志愿者吧,”居住在堪培拉的利昱旻(Yumin Li)说。
“收获时,就感觉你之前付出的、前面好几周甚至几个月付出的那些精力,在你收获的那一瞬间,都感觉它是非常值得。”
两年前,利昱旻从广州来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上学期毕业后,留在这所大学担任助教。
他告诉SBS普通话节目,从来澳最初人生地不熟、缺少归属感,到加入学生志愿社群、逐渐融入社区、更愿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再到留校担任助教,志愿活动成为他读书期间最有意义和价值的经历之一,让他不断成长。
回忆初抵堪培拉,他觉得这座城市“很安静,风景很好,人们很友善……感觉就很适合静下心来学习”。
但他同样面临留学生会遇到的挑战,文化和语言不同,“刚来人生地不熟,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摸索”,“就会缺少一种归属感,就是感觉这边不是我的家了”。在适应新环境读书和生活的过程中,他得到师生的支持。
利昱旻参加“厨房菜园项目”,他说志愿活动让他的求学生活更加丰富和平衡。 Source: Supplied
在这里,学生和教职工一起播种、照料、收获、烹饪并分享各种时令新鲜蔬果。校方认为,这一项目不仅是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们通过合作建立起社群联系,更为亲近自然;除了分享新鲜健康的食物,还分享技能、知识和经验。
“大家都有相同的兴趣,所以来到这里种地,这样就形成一个社区,”昱旻说,每周他都会参加种菜活动。视季节不同,他们种植各种蔬果,如番茄、洋葱、草莓,还有各种常用香料等等。
“可能到12月或1月、2月时,番茄就会几乎长满整片地。去年番茄特别多,我可能过几天就去摘一些熟掉的番茄,根本就吃不完。”
收获和分享是开心时刻之一,学生和教职工摘下这些应季蔬果,举办烹饪活动。
他说:“那个时候会有很多学生参加,我们一起收获我们种的蔬菜或水果,还会租一个厨房去做食物,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该大学的课外认可项目ANU+ program,他参加了更多志愿活动,并在校外活动中担任志愿者,如堪培拉明月节和花展。
澳大利亚许多大学都设有不同形式的学生志愿者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志愿活动。这些大学认为,志愿活动不仅能帮助大学和更广泛社区,并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以及技能和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通过各类校内外项目和倡议的志愿活动,学生可以结交朋友,丰富课堂之外的大学体验。
谈到志愿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他说,首先是要和很多人交流,这对原先“比较内向的”他来说是一个挑战。
经过我做了这么多的志愿活动,我感觉就会更加自信,更愿意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大学生活不是只有学习,志愿活动也能给自己带来成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助教利昱旻
他说,志愿活动让他的求学生活更加丰富和平衡,让他收获了友谊和美好回忆,这些经历在他毕业之后都会铭记于心。
利昱旻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多尝试”,无论是志愿活动还是学校社团活动,都是可以认识朋友和了解不同地方文化的好机会。
“你去试一下,可能就会觉得很有趣,志愿服务也是一样。尝试之后,你可能就会爱上做志愿这个事情。”如今虽有教学活动,但他没有课时还是坚持参加志愿活动。
在他看来,社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它是——感觉上大家会有一种互相支持的关系,”而在融入的过程中,“就是找到自己在这个社区里面的位置,来对这个社区做出贡献”。
“在澳大利亚这种多元文化背景里,你对社区做贡献时,其实你也把自己一些文化背景给带过来了,我们有不同文化背景,互相影响、互相交流。”
去年9月,一份关于澳大利亚国际学生志愿服务项目评估的报告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在适应具有不同习俗和传统的新环境时,常面临语言与文化障碍、社会支持缺乏、疏离感和思乡情绪等挑战,而志愿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解和融入新社区的途径,帮助他们拓展多元视野、提升技能与自信,并建立新的社会联系。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音频内容。请在YouTube、X、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