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露宿街头:无家可归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Dental care.jfif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社会对“无家可归”存在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人们往往只看见街头的流浪者,却忽视了更多隐形的群体。一项调研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并让更多人意识到,困境可能离自己并不遥远。 Source: AAP / DEAN LEWINS/AAPIMAGE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社会对“无家可归”存在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人们往往只看见街头的流浪者,却忽视了更多隐形的群体。一项调研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并让更多人意识到,困境可能离自己并不遥远。点击 ▶ 收听完整报道。


点击 ▶ 收听播客。

8月4日至8月10日,是澳大利亚全国无家可归周(National Homelessness Week)。服务无家可归群体的非营利组织Orange Sky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揭开了澳大利亚公众对无家可归人群现状的巨大盲区:仅有十分之一(10%)的澳大利亚人非常有信心能准确界定“无家可归”的真正含义,而近三分之二(65%)仍习惯将其狭隘地等同于“露宿街头(sleeping rough)”。

然而,研究与一线观察都表明,这只占无家可归群体的极小部分:实际上,真正露宿街头或在临时搭建住所中过夜的人,仅占无家可归者总数的6.2%。

澳大利亚目前有超过12.2万人被统计为无家可归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更隐蔽、却同样脆弱的状态之中。

被忽视的“隐形无家可归”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官方定义,无家可归不仅仅意味着没有屋瓦遮头,而是指当前居住条件不足、缺乏可持续稳定的居住权,或无法维持必要的私密空间与社会关系。

从学术上,这一概念被划分为三类:
  • 一级无家可归(Primary homelessness):如露宿街头、栖身在临时搭建的住所等;
  • 二级无家可归(Secondary homelessness):经常搬迁、暂住于应急收容所或朋友家;
  • 三级无家可归(Tertiary homelessness):居住在不符合最低生活标准的地方,例如严重拥挤的住宅、廉租公寓或房车公园。
Orange Sky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卢卡斯·帕切特(Lucas Patchett)指出:“无家可归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它远不止是露宿街头那么简单。”

在该组织志愿者的实际接触中,无家可归者不仅仅是公众印象中的街头流浪汉,还包括单亲父母、在校学生、退休人士,甚至仍在工作的澳大利亚人。

这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一次房租上涨、一笔突如其来的医疗账单,或是车辆突然故障,都可能迅速将一个原本自给自足的人推向无家可归的边缘。
Homeless Man
SYDNEY, AUSTRALIA - MAY 04: Homeless man on George Street due to COVID-19 on 04 May, 2020 in Sydney, Australia. (Photo by Speed Media/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Credit: Speed Media/Icon Sportswire via Getty Images
研究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35%)的澳大利亚人曾经历过“无家可归的元素”:比如因经济拮据被迫放弃取暖或制冷(10%)、拖欠房租(10%)、放弃一顿饭(9%)或不得不在生活必需品之间艰难取舍(12%)。

然而,即使如此,公众对这一群体的真实面貌仍缺乏认识:只有38%的受访者认为长期依赖临时住宿也是无家可归;仅不到三分之一(32%)认识到“无固定租约”也是无家可归的一种表现;只有17%受访者意识到“将一半以上收入用于房租”本身也预示着住房困境。

简单的援手:洗衣车与热水澡

无家可归往往伴随着精神健康和社会孤立问题。

研究发现,曾经历无家可归的人中,有34%罹患过精神健康疾病,是普通人群(16%)的两倍以上;另有11%感到被社会排斥或孤立;9%因担心被贴上标签,而不愿意寻求经济帮助。

Orange Sky志愿者唐娜(Donna)分享了她的观察:“常常有人第一次来洗衣服或洗个热水澡时,会显得紧张。但很快,他们发现这是个友好、安全、没有评判的地方。很多人以后也会再来,只是为了打声招呼。”

这种“被接纳感”,对于身处困境中的人而言,往往是比一顿热饭更重要的慰藉。

自2014年成立以来,该组织一直在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支持无家可归者:移动洗衣车和淋浴车。

最初,帕切特和朋友尼克·马尔切西(Nic Marchesi)只是想在布里斯班开一辆旧货车,车里装几台洗衣机和烘干机,为露宿者提供清洁衣物与尊严。

如今,这个项目已扩展到全澳:Orange Sky的志愿者每周为超过3000人提供免费洗衣、热水澡和倾听。累计至今,他们已洗涤570万公斤衣物,提供超过6万次淋浴。 
Sleeping homeless man
There is more demand than we can meet. Source: Getty / imamember

改变刻板印象 从理解开始

调研显示,虽然只有不足一成的澳大利亚人能准确界定无家可归的真正含义,但近四分之三(74%)的受访者同意:社会亟需更多关于无家可归的教育

这一转变的萌芽或许预示着,公众开始意识到:无家可归并非某一小群体的问题,而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脆弱状态。

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上半年,Orange Sky面向二级与三级无家可归群体的“Pick Up Drop Off”洗衣服务需求量就增长了442%;而传统洗衣服务的需求也增长了16%。

这些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学生、退休老人,甚至在职人士,第一次走进志愿者的洗衣车,试图寻求一份短暂的安心。

Orange Sky也提醒公众,单纯同情并不足够,理解与倾听更为重要。

该组织在全国无家可归周之际,发布了教育资源《不只是街头露宿:无家可归者的类型》(Types of Homelessness, Beyond Sleeping Rough),用更易懂的方式解释何为“一级、二级与三级无家可归”,并强调:无家可归意味着缺乏安全感、稳定性与社会联系,而不只是缺少屋顶。

在志愿者唐娜看来,这场对话的意义在于让每个走进洗衣车的人,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你属于这里”。

正如帕切特所说:“无家可归者的面貌在改变,我们对话的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

对每一个普通人而言,也许开始的一步,就是先放下“流浪汉”等刻板印象,用更宽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复杂的群体。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 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不只是露宿街头:无家可归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