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与焦虑:新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对心理健康的隐性冲击

inflation AAP.jpg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越来越习惯在新闻中听到高温如何影响农业、交通、电力系统。但您是否意识到,酷热还可能正悄悄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的脚步,走进高温之下那些看不见的心理冲击。 Source: Getty, Supplied / Dmitriy83 / Dr Jasmine Liu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越来越习惯在新闻中听到高温如何影响农业、交通、电力系统。但您是否意识到,酷热还可能正悄悄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的脚步,走进高温之下那些看不见的心理冲击。点击 ▶ 收听完整采访。


点击 ▶ 收听播客。

在全球变暖趋势日益显著的当下,公众对高温对农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物理层面的影响已有较多认知。

但近期的一项研究提醒我们,气温升高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人类的心理健康也可能正在悄然承压。

“我们确实发现,在高温期间,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报告显著增加,” 阿德莱德大学的刘靖雯博士(Dr Jasmine Liu)对SBS普通话表示。

刘博士的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高温与非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她与同僚的研究成果近期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发表,引发学界和公共政策领域的关注。

青年人更易受影响 心理压力却难以被看见

刘博士指出,该研究发现15至44岁的青年群体在高温下表现出更显著的心理健康负担,这一结果与以往认为老年人和儿童为“高温脆弱人群”的认知形成对照。

“在身体健康层面,确实是年幼者和年长者最为敏感。但在心理层面,青年人往往承担更多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又更依赖社交和户外活动来维持情绪平衡,而这些正是在酷热天气中首当其冲被限制的,”她说。
例如,持续高温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

此外,对于澳大利亚华人社区而言,这一问题还叠加了文化层面的挑战。

“在华人文化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承认仍然有一定的羞耻感。很多男性尤其倾向于自我压抑情绪反应,甚至否认问题的存在。”

刘博士指出:“他们可能只是说‘最近有点烦’,或者‘睡得不好’,却不愿将这归因为心理压力。”

她建议华人群体尝试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心理健康。

“如果在炎热天气中感到烦躁、疲惫或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身心反应,不应被忽略。”

研究同时还关注到高温与冲动行为、判断力下降之间的潜在关联。

刘博士援引现有系统综述指出,高温天气可能促使人出现情绪失控或攻击行为。

“当我们体温升高时,生理上的紧张会带来心理层面的焦躁。”她解释道,“尤其是在存在口渴、疲惫、睡眠障碍等多重压力下,高温很容易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城市不平等放大气温冲击 移民群体需更多支持

除了个体差异,高温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到城市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结构性因素的放大。

“不是每个人都有空调,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全天开启空调的电费,”刘博士指出。
她的研究显示,那些居住在通风不良、缺乏绿地、建筑保温性能差的区域居民,在酷热天气中更容易出现压力相关症状。

“气温表面上对每个人都一样,但个体的应对能力却有巨大差距,”她说。

这种“热暴露的不平等”,正是城市中住房条件、基础设施规划与气候适应能力差异的缩影。

在移民社区,情况尤为复杂。

刘博士指出,初来乍到的移民可能对本地天气模式不够了解,社交支持网络尚未建立,语言障碍也限制了他们获取气象预警或心理健康资源的能力。

她建议政府与地方社区组织在公共健康干预中更多考虑文化适配与语言服务。

例如,在中文社区中推广高温自我照护的知识,在社交媒体平台及时提供多语种预警信息,或开设面向移民的心理援助热线。

超越“多喝水、少出门”:气候心理适应须纳入政策视野

在公共健康实践层面,刘博士呼吁将心理健康纳入气候适应议程。

当前的热浪应对措施,多聚焦于急诊调度、电力负荷管理等方面,但很少考虑人们在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她认为,政府可在极端高温来临前,借助社交媒体、广播或社区渠道发布“心理健康提醒”,例如提醒人们警惕情绪波动、制定应对计划等。

许多人会在热浪天气来临时,提醒亲朋好友“多喝水、少出门”,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选择不出门、不工作——对双职工家庭或临时工来说,这些建议几乎等于无效。

刘博士指出,应对方案应更具个体化与现实性,包括:记录自身在高温下的情绪变化模式;合理安排作息与户外活动时间;家庭内部分担照料任务;保持充足水分与营养摄入;以及寻求专业支持等。

在政策倡议层面,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始试点“气候心理健康预算”(climate mental health budget),即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心理干预拨款设立专项资金。

她呼吁各界,无论是政策制定者、健康服务提供者,还是普通个体与家庭,都应将心理韧性作为气候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前瞻性准备。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 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