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个判决要多久:为什么毒蘑菇案审理周期如此漫长?

inflation AAP.jpg

最近,艾琳·帕特森(Erin Patterson)毒蘑菇案为期数周的庭审正在进行中,而审理细节的不断曝光也让此案成为许多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Source: AAP / Paul Tyquin

最近,艾琳·帕特森(Erin Patterson)毒蘑菇案为期数周的庭审正在进行中,而审理细节的不断曝光也让此案成为许多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这起案件不仅因案情离奇而备受关注,也因其漫长的司法程序周期引发公众困惑:为什么这类刑案从立案到开审,甚至判决,需要耗时数年?点击 ▶ 收听完整采访。


点击 ▶ 收听播客。

自2023年起,艾琳·帕特森(Erin Patterson)因被控以毒蘑菇谋杀三人而登上澳大利亚新闻头条。

最近,毒蘑菇案为期数周的庭审正在进行中,而审理细节的不断曝光也让此案成为许多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这起案件不仅因案情离奇而备受关注,也因其漫长的司法程序周期引发公众困惑:为什么这类刑案从立案到开审,甚至判决,需要耗时数年?

“公众有时会觉得‘怎么还没定罪’,但实际上,这起案件能在一年半内开审,已经算是‘特事特办’了,”资深律师沈寒冰在接受SBS普通话节目采访时直言。

作为一名出庭经验丰富的律师,沈寒冰指出,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的小政府体系”下,刑事审判通常耗时较长。

“无论是法院还是警方,人手和预算始终捉襟见肘。谋杀案必须在州高等法院审理,而法院资源极为有限。”
Lawyer Daniel Shen is interviewed at SBS
Source: SBS

从“打官司”到“排队上庭”:司法系统的时间账

沈律师介绍,一宗谋杀案从正式立案到陪审团审理的阶段,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繁复的“housekeeping”(日常事务)程序,包括证据交换、保释听证、案件转交等环节。

在法庭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仅这一阶段往往就要耗时一年甚至更久。

而正式的法庭审理——即陪审团、法官、检控官与辩护律师就位后的“实质审理”——通常也不短。

“一个相对简单的谋杀案,审理6周是常态。若涉及复杂证据链,动辄8到12周也很正常。”

这其中还不包括陪审团成员临时出局、庭审中断等“偶发状况”,这些都可能让整个流程被迫从头再来。

“我遇过陪审员看到案发现场照片后精神崩溃、被替换;也遇到有陪审员中途‘逃跑’……”

在艾琳·帕特森毒蘑菇一案中,便有陪审员因在私人时间与亲友讨论案情,被法官解除职务。
沈寒冰律师介绍说,如果备用陪审员不够,案件便需解散陪审团、重新择期审理。

“这可不是‘明天就能重来’,往往要等6到8个月后法院才有空档。”

程序背后的法理基础:“宁错放三千 不冤枉一人”

为何不简化流程、提速审理?沈律师指出,这正是英美法系制度的底层设计。

“英美法强调的是程序正义——无罪推定、缄默权、合理怀疑原则等,要求检方在陪审团面前‘高于合理疑点’地证明被告有罪。”

这意味着,若检方证据链条稍有缺口,哪怕公众普遍“认为她有罪”,也不能定罪。

沈律师说:“在法庭上,帕特森女士有权保持沉默,哪怕此前接受采访时说过话,只要当时未被告知‘任何发言可能成为呈堂证供’,那段话便不能作为法庭证据。”

陪审团制度则是对权力的另一层制衡。

“它本质上是‘公民审判团’,随机抽选而非专业法官,其设计初衷正是防止权力滥用,”沈律师解释道,“你要操纵一个法官可能容易,要操纵12个公民就难多了。”

但陪审团机制也有副作用:成员素质不一、思维深度差异大,在信息爆炸时代,“陪审团注意力涣散、思考能力下滑”已成不少资深律师的共识。

“现在律师在法庭上陈述案情,不得不变得更‘硬核直白’。”

媒体追踪与公众审判

帕特森案的另一特殊性,是其在媒体中的高频曝光。

每天的庭审细节几乎同步被报导,让许多人感觉仿佛在追看一场“司法连续剧”。

沈律师表示,有陪审员中途因与外界谈论案情而被撤换,也不奇怪。

他指出,在高强度媒体关注下,公众情绪极易先入为主。

“但陪审团成员被明确告知不得查看相关新闻、不得私下讨论案情。这一原则若被打破,整个案件审理都可能无效。”
沈律师坦言,他见过公众热度居高不下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媒体“炒冷饭”“拼热度”的现象,也见过一些年长澳人“视庭审旁听为日常消遣”。

在他看来,这是现代信息环境下司法与公众认知错位的一种缩影。

然而,许多案情复杂的案件,最终恐怕要“等到社会遗忘”,才能迎来最终结果。

“我办过一些重大案件,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公众早已失去兴趣,连媒体也不报了,”沈律师说,这种司法与舆论时间轴的错位,也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节奏。

“程序缓慢未必是缺陷,而是对冤假错案的一种预防。”他说。

在历史上,澳大利亚曾多次出现被皇家委员会(Royal Commission)翻案的冤案,例如臭名昭著的“野狗案”与“浴缸谋杀案”,均因初期证据不实或专家证人作伪而造成冤狱。

正因如此,在英美法系中,“宁可错放三千,不可冤枉一人”的理念根植司法核心。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YouTube、Apple Podcasts、Spotify等平台随时收听SBS普通话播客,在 YouTube, Instagram微博和微信平台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