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股異常氣候夾擊澳洲】氣旋及40度高温今夏更常見?

WET WEATHER SYDNEY

People are seen with umbrellas in Sydney, Thursday, August 21, 2025. Source: AAP / STEVE MARKHAM/AAPIMAGE

澳洲今個夏季正遭遇罕見的「氣候異常」情況,專家警告多個地區將受極端高溫及熱帶氣旋侵襲,部分地區氣溫更可能突破攝氏40度。


根據《天空新聞》氣象高級分析員奧斯本(Alison Osborne)與夏普(Rob Sharpe)共同撰寫的最新報告,2025年10月至2026年4月,澳洲可能連續第六年經歷降雨量高於平均值的嚴峻季節性天氣。

詳盡錄音:


專家指出,澳洲即將面對兩大氣候現象。首先是印度洋偶極子(IOD)進入「負位相」,即東印度洋海水偏暖、西印度洋偏冷,這將把更多水氣帶向澳洲,導致降雨量增加並提升洪水風險。其次是太平洋的弱拉尼娜現象。

由於兩股現象同時出現,澳洲或將迎來有紀錄以來第二個最潮濕的春季。這亦是自2022年以來首次再度出現「拉尼娜+負偶極子」的組合,當年拉尼娜同樣曾為澳洲帶來強降雨與洪災。

氣象專家警告,澳洲今個夏季洪水與風暴風險將進一步加劇,同時遠北、東海岸及東南部地區的氣溫也會比往年更炎熱。報告指出,隨著雲量和降雨逐步減弱,自2026年1月起高於正常值的氣溫將更常見,並可能出現嚴重甚至極端的熱浪。

新州沿岸地區或因潮濕天氣而稍為避開部分極端高溫,但北領地及昆士蘭州則可能難以倖免,將遭遇最嚴重的高溫影響。


同時,預計今年11月至明年4月的氣旋季將連續第二年高於平均水平,並可能出現強烈熱帶氣旋。

在2024至2025年的氣旋季,澳洲海域曾出現12個熱帶氣旋,為2006年以來最多的一次。今年的情況或不相上下。

受拉尼娜、負偶極子及其他氣候因素影響,兩位氣象學家預測,今季澳洲近海可能出現9至12個熱帶氣旋,其中2至4個更可能登陸澳洲。

目前氣象員預測今年的多雨天氣。是由於海洋溫度依然偏高,反而可能帶來更多降雨,因此預測東南部在春季將更加潮濕。

但新南威爾士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大氣科學系高級講師尤克博士(Martin Jucker)撰文指出,澳洲夏季的異常天氣同時受到南極上空氣溫變暖,其影響可能會與多雨的預測不符。


尤克博士指目前南極上空的氣溫比正常值高出約攝氏35度。

「由於強風及缺乏陽光,南極平流層一般的溫度會保持在攝氏負55度左右,但現時氣溫已急升至約負20度,屬極為罕見的平流層突然變暖現象。」

自今年9月初以來,這種升溫情況已持續出現,並伴隨三次獨立熱浪,導致南極上空氣溫多次飆升高至25度後回落。這反而可能會令澳洲東南部迎來更乾燥和溫暖的春夏季。

尤克解釋,在北半球,這類事件大約每兩年發生一次,但在南半球極為罕見。一旦發生,通常會令澳洲東南部迎來更乾燥和溫暖的春夏季。

「這種變暖現象會對全球天氣產生連鎖反應,以2019年為例,南極突然變暖曾令澳洲氣候更乾燥,最終引發2019至2020年的黑色夏季特大叢林大火。」

但他亦強調,並非所有平流層暖化事件最終都會影響地表天氣,情況仍存在未知數。他呼籲公眾應密切關注澳洲氣象局的最新預報,為可能到來的極端天氣做好準備。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