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澳洲科學界的「奧斯卡」的澳洲博物館尤里卡科學獎(Eureka Prizes),今年共有59名入圍者,而頒獎典禮將在9月3日舉行。
當中有2位入圍者是來自香港,其中一人是雪梨大學納米科學講席教授何穎兒(Professor Anita Ho-Baillie),她成功解決鈣鈦礦太陽能(perovskite solar cells)電池在熱穩定性和防潮性方面的不穩定問題,研發出高效能太陽能電池而入圍今次獎項。
何教授表示,現時的太陽能電池基本上是以矽(Silicon)來製造,但矽未能將太陽中的高效能光子轉為電能,能量轉換效率大約只有30%。

何教授與團隊利用多種半導體材料,包括金屬鹵化物礦鈦礦(metal halide perovskites)與太陽能電池結合,將能量轉換效率提升至40%。(Credit : Supplied ) Credit: (c) Stefanie Zingsheim
但何教授指,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較高,但這種材料特性敏感,遇上熱、水及氧氣就會出現降解,影響電池的穩定性,團隊最後花了數年時間找到包裝方法來保護電池,提高穩定性,最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更成功通過國際電工委員會的3個測試,包括熱循環、濕熱測試及濕凍循環。
而這種材料更可以層疊,如果疊成3層,就可以把能量轉換效率再提升至50%。

何教授希望今次的入圍機會可鼓勵年青人,和下一代的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其實好有意義。(Credit : Supplied ) Credit: Louise M Cooper (c) Stefanie Zingsheim
未來電池仍要通過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其他測試,假若全部測試都可通過,就可確實估算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壽命,何教授預計與現時的太陽能電池差不多,使用壽命可長達15年至25年。
在研究的期間,亦有出現困難,何教授指,團隊發現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不穩定,一直在想辦法如何以甚麼材料保護電池保持穩定,後來有一個資深教授向他們建議,先特地刺激不同材料,讓材料降解,然後再「反向」研究降解的原因。
團隊於是首次利用氣相層析質譜法(GC-MS) 鑑定不同的材料,最後找出保護金屬鹵化物礦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方法。
現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有一些商業機構試用,何教授團隊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在太空的科學研究衞星上作測試。

對於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入圍澳洲博物館尤里卡科學獎(Eureka Prizes),何教授亦直言「都係想贏㗎」。(Credit : Supplied ) Credit: Jayne Ion
她希望今次的入圍機會可鼓勵年青人,和下一代的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其實好有意義,亦都可以貢獻社會,她又指,不論性別、背景都可以做到很好的科學研究,而她自己所研究的太陽能,對於未來可達成零碳的目標出一份力,亦倍感有意義。
在訪問中,何教授亦有回想為何會開始研究太陽能,及她移澳後的感受,詳情請收聽錄音訪問。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