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兒性侵問題】心理與制度雙線防護 專家剖析家長如何守護孩子

墨爾本一名託兒職員被控性侵多名幼童,震驚全澳。

墨爾本一名託兒職員被控性侵多名幼童,震驚全澳。 Source: AAP

墨爾本一名託兒職員被控性侵多名幼童,震驚全澳,亦令不少家長提心吊膽。《SBS廣東話》專訪臨床心理學家劉可欣博士,以及幼兒教育顧問暨註冊社工陶芍伶,從心理創傷辨識、制度漏洞,到家長如何選擇安全的託兒中心,了解保護孩子的多個方法。


近日墨爾本一宗轟動全國的兒童性侵案:一名26歲男託兒中心職員被控70多項針對幼童的性侵罪行,牽涉的受害人眾多。事件引起公眾對託兒制度監管的反思,亦讓無數家長重新思考:如何從制度與家庭兩方面守護子女安全?

《SBS廣東話》訪問了兩位專家,臨床心理學家劉可欣(Cherry Lau)博士和幼兒教育顧問暨註冊社工陶芍伶(Tury To),從心理層面到實務規管,講解家長可以如何預防與應對同類事件。

看懂孩子「沉默的訊號」

劉可欣博士指出,兒童遭遇性侵或其他創傷時,往往未能直接表達,更多會選擇沉默或否認。

建議作為家長,多留意兒童的心理與行為異樣:
  • 突然害怕某些特定大人 
  • 開始發惡夢、「瀨尿」、吮手指等,出現一些「倒退行為」 
  • 抗拒洗澡、換衣服,或穿多層衣物自我保護 
  • 畫畫或提及的故事出現與性有關的內容 
  • 突然變得孤僻、黏人,或極度抗拒身體接觸 
一旦出現上述跡象,家長先要冷靜,並嘗試向孩子了解更多:「家長不應大驚小怪或質問,應採用平靜、關懷的語氣,例如:『爸爸媽媽喺度,如果有咩唔開心可以同我哋講。』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安全的依靠。」
Cherry.jpeg
臨床心理學家劉可欣博士。 Credit: Dr Cherry Lau

不同年齡與性別 反應或各異

心理反應亦受年齡和性別影響。劉博士指出,年幼兒童傾向以行為倒退表達不安或焦慮情緒,如「瀨尿」、情緒不穩、對人疏離、抗拒身體接觸等;較年長兒童或青少年則可能出現拒絕上學、自我傷害、不信任別人、情緒低落等反應。

她補充:「研究指出,女孩子傾向出現焦慮、內疚,男孩子則較常以憤怒等外顯方式表達。但每個小朋友性格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若家長懷疑孩子曾受傷害,而孩子選擇沉默、否認或表示「唔記得」,該如何應對?

劉博士表示:「不要如審犯般反覆追問,亦應避免流露過於緊張,或帶有質疑的語氣,否則小朋友會更自我封閉,把負面情緒內化。」她提醒以開放耐性的態度主動關心,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責怪他們是最有效的方法。

家長如有懷疑,亦可向心理學家、家庭醫生或本地兒童支援機構尋求協助,例如在維州可聯絡 The Orange DoorCentres Against Sexual Assault(CASA)Kids Helpline 等組織。

性教育愈早愈好:2歲開始學習「身體界線」

「性教育涵蓋的範圍廣泛,包括教孩子保護自己、表達不舒服。」劉博士強調,家長可從孩子兩歲開始,透過日常生活情境,舉例換衣服、洗澡,自然地介紹「哪些部位是私密的」、「哪些人可以碰,哪些人不可以。」

她建議家長使用「泳衣比喻法」:讓孩子知道泳衣遮蓋的部分即是「私密部位」。孩子亦應該學會說「不」,例如不想被擁抱、親吻時,可選擇與對方揮手或「Hi five」。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有選擇權,有權在感到不舒服時即時說出口。」

禁手機不等於安全 制度漏洞待改善

心理輔導層面外,幼兒教育顧問暨註冊社工陶芍伶從制度角度點出,即將於維州實施的「禁止託兒職員使用手機政策」,是政府2024年評估報告中,16項建議中的其中一項。

她直言:「單靠禁手機不足夠,應要落實新州推行的『Four Eyes Policy』(四眼原則),即任何時候都有兩個成年人共同照顧小朋友。」

她指出現行制度上的漏洞及不足:
  1. 各州 Working with Children Check (WWCC)標準不一 。「一個人若於新州留有案底,但調查前轉到維州或其他州份,便難以追查舊有記錄。」 
  2. 聘請臨時散工無法持續照顧和觀察兒童。她特別指出,本案涉案職員正是由人力資源公司安排及配對,短期內曾在多間託兒中心工作。 
  3. 對工作假期持有人、海外新移民資歷及海外罪行紀錄審查不足。「有些人可能只報讀課程,但從未正式上堂或受培訓,已經可以入職託兒中心。」
陶芍伶提出多項實務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家長從日常細節中,辨識一間託兒中心是否真正安全:

1. 入學前,中心有否主動仔細了解孩子需要

例如孩子是否對牛奶、花生等過敏?是否有特殊健康情況?這反映中心是否真正重視個別兒童。

2. 查看中心政策文件

包括《Code of Conduct》、《Child Protection Policy》等,文件內容應清晰具體,並定期(至少每年)更新。

3. 觀察員工使用手機情況

是否用作記錄孩子活動,或與監察職責有衝突?衡量職員能否以監察和照顧兒童安全為首要考慮。

4. 有否落實定時 Safe Sleep 巡房制度(每10分鐘一次)

尤其針對嬰幼兒睡眠安全,不應只靠玻璃窗外監察,應親身進入觀察兒童狀態。

5. 留意環境安全與設施維護

是否有鋪設防撞角?玩具是否符合安全標準?是否有適當急救設備?細節可反映整體安全文化。

6. 瞭解員工穩定性、是否持有完整資歷

家長有權查問照顧孩子的人是否合資格,陶芍伶認為職員應至少完成幼教証書上的食品安全、急救、兒童保護三個基本單元(她稱為「黃金三角」),甚至英文溝通能力是否足以應對緊急情況。

持續溝通、主動查問是家長責任

陶芍伶建議家長與孩子所屬房間的房長(Room Leader)保持定期溝通,「特別初入學的幾星期,一星期問一次亦不太過份。」

建議家長主動了解以下事項:
  • 小朋友由誰照顧?是常駐職員還是臨時散工? 
  • 對方的資格與經驗如何? 
  • 若孩子發燒、受傷,中心的溝通機制如何?即時致電通知,還是發出電子訊息? 
  • 職員是否清楚兒童日常需要、習慣? 

教育從小開始:推介資源 SAFE series + eSafety

陶芍伶補充,家長亦可善用政府及非牟利機構的資源,例如:
  • NSW Office of the Children’s Guardian 的 Safe Series - 教孩子身體界線、自主權,鼓勵孩子找出五位可信賴的成年人作為求助對象。 
  • eSafety Commissioner 網站 - 提供0至5歲學童的網上安全入門資源,協助家長教導孩子安全瀏覽、辨識風險。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